Heberden可能是对逐渐加重的心绞痛进行描述的第一位医生,正如他在1772年关于一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文中写到:“有一种胸部疾病,症状强烈而特别,具有相当的风险……疼痛部位以及发病时的窒息感和引起的焦虑恐惧,把它称之为心绞痛是再恰当不过的。发病时患者被迫从步行中停下来,特别是进食后不久即开始行走的更是如此,其胸部有一种极其难受的疼痛感,似乎要将其生命带走。如果这种症状加重或持续,这时患者保持站立不动,所有的症状均消失。几个月之后,站立后症状并不立刻消失,而是持续不断,不仅在走路时即便是躺下也发病。”
1910年,Willian Osler和Lamleian阐述在心肌梗死之前通常有心绞痛症状的不断加重,称之为“梗死前心绞痛”。
随后又有个术语曾被用来描述这种严重的心绞痛,包括进行性的心绞痛(crescendo angina)、心绞痛状态(status anginosis)、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加剧的心绞痛(accelerated angina)、冠状动脉功能衰竭(coronary failure)、即将发生的(impending)心肌梗死等等。
1937年,Sampson、Eliaser以及Feil报道了临床血栓形成前几小时至几天(通常为12~48h)表现为心绞痛发作的即将发生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诊断。Feil假设逐渐形成血栓有可能是初期心绞痛的原因,因此他建议:“应该努力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1956年,Levy讨论了158个心绞痛患者类型的自演变过程:106位患者经历心绞痛类型的突然改变,其疼痛发作更快、强度更大;或在较少活动量及休息时发作。52个患者在一段相对无疼痛期之后突然再发心绞痛。建议采取抗栓治疗来预防随后发生的心肌梗死。
1960年,Beamish和Storrie发表了一篇题为“即将发生的心肌梗死:认识和处理”的文章。他们指出,即将发生的心肌梗死能被极其准确地认识,及时予以抗栓治疗对结果可能产生有益的影响。他们提出即将发生的心肌梗死有3种常见的表现:先前没有症状的患者发作缺血性心脏疼痛,通常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以前几个月或几年的劳力型心绞痛,其心绞痛强度增加;近期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疼痛复发。
1961年,Vakil描述了“冠状动脉中间综合征(intermediate coronary syndrome)”。该综合征的各种特征包括:疼痛通常介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很少或没有血压的改变;缺乏心肌坏死的临床试验室和心电图征象;缺乏脑卒中,血栓栓塞和心肌失代偿表现;特征性的ST段压低或T波倒置而没有对应心脏导联的ST段抬高;心肌缺血的证据;预后相对较好,但有随后变为心肌梗死的趋势。
1961年,Wood在文中写到,当“冠状动脉循环在生理上不能满足静息时心肌的全部需要,但还足以预防心肌梗死”时,即产生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
1971年,Fowler第一次用“不稳定型心绞痛”这个术语来描述这一复杂临床状况。他建议对这一临床状况给出一个客观的定义,并对其治疗进行对照临床试验。
1972年,Krauss等对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患者的病程和随访结果进行了报道。
1972年,Fulton及其同事报道了16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自然病程。作者把不稳定型心绞痛定义为“提示心肌缺血的胸痛,其第一次发作在4周之内,或经一段无症状间期后在4周内再次复发,或4周内发作的频率或严重程度无法解释地突然增加;并缺乏短期心肌梗死客观证据。”
1973年,Gazes等第一次报道了一个10年的前瞻性研究,对心电图改变和复发性心绞痛的预后意义进行了讨论。持续性胸痛超过48h的患者,20%在1个月内死亡,43%在1年内死亡。
1983年,Lewis等进行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期12周的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阿司匹林治疗随机试验。首次证明阿司匹林降低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1987年,Luchi等报道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对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及多支病变的高危患者,外科治疗显著改善生存率。
1988年,Theroux及其同事发现肝素可降低急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预防复发性缺血事件。
1992年,Hamm等首次报道了肌钙蛋白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判断价值。
1994年,Liuzzo等首次报道了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判断价值。
1997年,Cohen等直接对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进行了比较,显示依诺肝素优于普通肝素。
1998年,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应用于临床,首先用于预防PCI术相关的并发症,随后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2001年,Yusuf等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