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肌缺血引起心律失常的观点,是1943年由Harris首次提出。他们观察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病死率极高,并认为可能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Harris认为,心肌梗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是心肌缺血或梗死边缘区自律性兴奋灶频发冲动所致。心肌梗死后,除了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外,根据心肌梗死部位不同,可出现窦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等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一、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认识过程

心肌缺血引起心律失常的观点,是1943年由Harris首次提出。他用结扎犬左前降支的方法,产生了实验性心肌梗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根据动态观察,Harris将缺血性心律失常分为两个阶段:①早期心律失常,出现在结扎冠脉数分钟内,主要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②后期心律失常,出现于结扎冠脉后24~48h。

Harris提出的心律失常的两阶段观点,引起了临床医师的注意。他们观察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病死率极高,并认为可能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Harris认为,心肌梗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是心肌缺血或梗死边缘区自律性兴奋灶频发冲动所致。

Harris的实验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表明,结扎冠脉后2min开始出现早期室性心律失常,4~6min达高峰,20min开始减少,30min后出现一个静止期。6~9h后又开始出现后期室性心律失常,持续24~48h,以后室性心律失常趋于消失。

二、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和特点

1969年,Lown将急性心肌梗死性心律失常分为电解质紊乱性、泵衰竭和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心动过缓和传导障碍性3类,详见表15-4。但临床上通常将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分为以下3种类型:即早期心律失常、后期心律失常和再灌注心律失常。

表15-4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

1.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的特点 ①冠脉闭塞后迅速发生,并很快达高峰;②持续时间短;③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频频发生;④室性期前收缩、室速易恶化成室颤。早期心律失常的机制是折返。

2.心肌梗死后期心律失常的特点 ①冠脉阻塞后6~10h开始出现;②12~16h达高峰;③持续时间长,可达5~6d,甚至更长;④以自律性增加为主的心律失常,如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非配对性室性过早搏动,心室颤动发生减少。

3.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指冠脉内的血栓或栓子自发性溶解再通,或经治疗后栓塞消除再通,以及冠脉痉挛缓解后再通,所引起的心肌血液再灌注而诱发的一种心律失常。1935年,由Fennant和Wiggers在动物实验中首次发现,并认为与冠脉内再灌注有关。1943年,Harris指出,冠脉被阻断5~10min仍未出现心室颤动,但在解除阻断后的数秒钟内,常可因缺血的心肌获得再灌注而诱发室颤,并称之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Harris首次正式应用这一名称。由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突然,往往不能被临床医师所预料,严重的可引起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有三:一是局部心肌代谢异常:缺血的心肌由于氧及能源物质供应缺乏,造成局部心肌糖、脂代谢紊乱,尤其是超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引起细胞膜离子泵活性受损或新的离子通道形成,触发了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二是局部心肌电生理异常,自律性升高,室颤阀下降;三是神经因素,血栓溶解或痉挛缓解造成心肌血液再灌注,刺激了心肌内压力感受器,引起Bazold-Farish反射,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从而呈现窦性心动过缓、伴低血压和传导阻滞。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闭塞性心律失常的各自特点比较如表15-5所示。

表15-5 闭塞性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鉴别

现已明确,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是:①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早期心肌再灌注的标志之一,可用来判断静脉溶栓疗法是否成功;②再灌注心律失常可致冠状动脉再通术成功的患者突然死亡;③约50%与冠脉痉挛有关的心律失常发生在再灌注时,为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必须认真防治再灌注心律失常。

临床上冠状动脉再灌注多见于以下情况:变异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诊断性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注入冠状动脉溶栓药,冠状动脉扩张术或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①冠状动脉重新灌注后立即发生;②多无先兆性而是突然发生;③再灌注性心室颤动常随冠状动脉闭塞时间延长而增加,45min达高峰。冠脉闭塞6h后再灌注室颤不再出现。

心肌梗死后,除了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外,根据心肌梗死部位不同,可出现窦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等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1972年,Wellens总结了心肌梗死后窦性心动过缓的5种机制:①反射性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②冠脉血管化学感受器反射;由迷走神经介导;③体液性反射:非神经性的,其中与血pH、血清K、血清酶有关;④窦房结或心房周围缺血或者梗死;⑤缺氧反射。

三、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识别方法

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识别尤为重要,但目前临床上用于识别判断心律失常的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现分述如下。

1.十二导联心电图

(1)指征:直接诊断持续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并可精确测量。

(2)优点:费用低,可重复性好。

(3)缺点:对一过性心律失常不敏感。

2.CCU心电监护

(1)指征:监护梗死期心律失常。

(2)优点:能迅速检测出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

(3)缺点:费时。

3.动态心电图

(1)指征:定量诊断心律失常频率,估价对治疗的反应。

(2)优点:可检测一过性心律失常,判断心律失常症状与活动的关系。

(3)缺点:仅能检测一段时间内的心律失常。

4.晚电位

(1)指征:预测持续性室速的危险性。

(2)优点:非创伤性,晚电位阴性可免做电生理检查。

(3)缺点: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价值尚不清楚。

5.电生理

(1)指征:持续性室速、心室颤动,鉴别诊断宽QRS波的心动过速,能评价有症状的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

(2)优点:可检测出致命心律失常和估价对治疗的反应。

(3)缺点:创伤性,价格昂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