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为:(1)特征性心前区疼痛30min以上;(2)CK和CK-MB升高,至少为正常上限的2倍;(3)心电图上无病理性Q波,但有下列改变之一者:①除aVR导联外,任何一个或几个导联上J点后0.08s的ST段压低≥1.0mV,伴或不伴T波倒置;在对应导联上无ST段抬高;②对称性T波倒置,深度至少达1mm,伴有或不伴有ST段轻度抬高,至少持续72h;③在两个以上的前壁或下壁导联上,或I、aVL导联上J点后0.02s的ST段抬高至少0.1mV,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
必须注意,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非Q波性心肌梗死可能是一个不同于Q波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实体,从病理到临床都有一定的特点。随着溶栓疗法,PTCA和冠脉旁路手术的广泛开展,本症的发生率可能有增多的趋势。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认真甄别非Q波性心肌梗死,对判定急性期和康复期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总之,到目前为止,尚无确切病理学基础来区别心电图上诊断的透壁性心肌梗死、非透壁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这是因为心电图上表现Q波存在与否,实际上并不表示心肌梗死的区域深度和范围。但是,区别Q波性心肌梗死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非Q波性心肌梗死通常心肌坏死量较小,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率比较低。然而,应当指出的是,既往有心肌梗死史者,两种类型的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和远期预后都无明显差异。而且3种类型的心肌梗死,即透壁性、非透壁性和心内膜下,其冠脉病变程度和范围通常都比较广泛,所以非Q波类型的心肌梗死的预后并不乐观。
因此,可以这样说,对Q波性心肌梗死与非Q波性心肌梗死的认识,目前尚处于解释性阶段。对其电生理表现与实际病理之间联系及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尚须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急性心肌缺血、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病理学基础;尚须进一步确定为何同一部位的心肌梗死,在不同患者身上却表现为Q波性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