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原学说

精神原学说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精神原学说,于1939年由Miller,Lang和Miosnikov所提出。Miller证实不同类型的情绪应激,都会产生高血压。前苏联学者尤其强调精神原学说。总之,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精神原学说可以总结为:机体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引起反复的精神紧张和创伤,导致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阻力增大,因而导致血压升高。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精神原学说,于1939年由Miller,Lang和Miosnikov所提出。Miller证实不同类型的情绪应激,都会产生高血压。前苏联学者尤其强调精神原学说。由于受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思想的影响,强调高级神经功能紊乱,兴奋和抑制的过程不平衡,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学派以Miosnikov为代表,他提出,高血压的发生,是由于过强的或复杂的刺激,使抑制过程过度紧张及耗损,而兴奋过程增强,抑制与兴奋的冲突,引起了皮质功能紊乱,进而使患者的皮质内形成惰性病理停滞灶,最后扩散到血管运动中枢,并在该处也形成了停滞灶,使小动脉张力提高,周围阻力增大,结果血压上升。

我国最早研究精神因素与高血压关系的是金荫昌教授。他从1958年起对犬进行了实验,用铃声作为条件刺激,前肢皮肤电刺激为非条件刺激。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实验,当停止刺激后,可使犬的血压连续升高达3年。这证明用不规律的条件及非条件刺激方法,能引起犬的高级神经活动高度紧张,出现血压明显升高。这一类型的高血压特点:①早期血压波动大,以后逐渐升高,并维持在高水平;②在高血压发展过程中出现高级神经活动障得;③部分动物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加。

高血压流行病的调查结果也支持高血压的精神原学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参战国的居民和士兵,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升高。1959年,北京高血压研究组的调查也证实精神神经因素、神经官能症与高血压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1972年,Hicham提出,不应过分强调精神因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因为到目前为止,尚未确定特异类型的精神原型高血压,也不能确定精神因素在高血压发生中是始发因素,欲阐明精神因素参与高血压的形成过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过,应明确一点,即个体精神状态差异与高血压发生有关系,不同类型的情绪紧张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但是,过分强调精神因素作用,并以此作为唯一的研究方面而不考虑其他因素,是片面的。社会环境因素或工作所形成的精神神经状态紧张与高血压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但应用防御性或伤害性刺激形成动物高血压状态作为实验动物模型来探讨人类精神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并不理想。总之,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精神原学说可以总结为:机体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引起反复的精神紧张和创伤,导致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阻力增大,因而导致血压升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