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医风湿病的历史沿革

西医风湿病的历史沿革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湿性疾病中,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炎占重要组成部分,但风湿性疾病不只限于关节炎。风湿性疾病也有人称之为胶原病、结缔组织病或自身免疫病。其中,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甲状腺自身免疫病,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典型代表,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则是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典型代表。以这两个病为自身免疫病病谱的两端,许多自身免疫病依次分布其间。风湿病学是研究风湿性疾病的一个医学分支或专业。

一、风湿病的概念

风湿性疾病(rheumatic diseases)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发病原因包括感染性的(如莱姆病、淋球菌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的(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代谢性的(如痛风等结晶性关节炎)、内分泌性的(如肢端肥大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退化性的(如骨关节炎等)、地理环境性的(如大骨节痛、氟中毒等)、遗传性的(如黏多糖病、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等)和肿瘤性的(如骨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等。风湿性疾病既可以是周身性或系统性的(几乎所有结缔组织病),也可以是局限性的(如肩周炎或滑囊炎);可以是器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或功能性的。把风湿性疾病理解为只包括风湿热(含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是不妥的,不符合国际上对风湿性疾病的通用概念。

风湿性疾病很多以疼痛(关节、肌肉、软组织、神经等的疼痛)为主要症状。“rheuma”一词最早在西方意同catarrhos(卡他尔、炎症)含疼痛意,但也不是所有风湿性疾病都发生疼痛。风湿性疾病中,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炎占重要组成部分,但风湿性疾病不只限于关节炎。

风湿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受到更大重视和更多研究,这是由于:①结缔组织病患者是大量存在的;②这一类疾病大多病因不明,缺乏特异治疗,引起相当高致残率(如类风湿关节炎)或病死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③近年随着基础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结缔组织病(实质上大多是自身免疫病)的研究,不断出现新的对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④在内科领域中,尽管结缔组织病与很多专业相关联,但重点研究此组疾病的主力仍是内科风湿病学工作者。例如,尽管皮肤科也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硬皮病,但类风湿关节炎几乎只有风湿病学工作者研究,狼疮肾炎也属内科重点领域。虽然如此,这组疾病只是风湿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风湿性疾病理解为就是结缔组织性疾病。

二、风湿性疾病称谓变迁

风湿性疾病也有人称之为胶原病、结缔组织病或自身免疫病。称谓的不同反映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反映了人们对风湿病认识的不断深入。

1942年Klemperer根据结缔组织中有类纤维化这一共同点将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和皮肌炎统称为胶原病(collagen disease)。

1952年William E.Ehrich建议用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这一概念取代胶原病。1969年大高裕一将骨和软骨疾病也包括进来,提出了广义的结缔组织病概念。因此,广义的结缔组织病包含了胶原病,但比胶原病范围更广。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是指免疫系统对机体自身成分表现出超常免疫反应而导致对自身组织损害的病理过程。自身免疫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形形色色。按受累器官分类,可分为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organ 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和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nonorgan 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其中,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甲状腺自身免疫病,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典型代表,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则是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典型代表。以这两个病为自身免疫病病谱的两端,许多自身免疫病依次分布其间。在自身免疫病病谱中靠近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端的疾病大都属于结缔组织病,显然并非所有自身免疫病都是结缔组织病,前者的范围更广,只有部分和后者交叉重叠。

如前所述风湿性疾病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组疾病,它既不是像胶原病那样按病理形态划分,也不是像自身免疫病那样按病因、发病机制划分,而是按解剖部位划分。因此它不仅包含了胶原病、结缔组织病,与部分自身免疫病相重叠,还包含了如前所述的如感染性疾病(莱姆病、Whipple病、淋菌性关节炎等)、代谢性疾病(痛风、假性痛风等)、血液性疾病(血友病、白血病等)、内分泌性疾病(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遗传性疾病(黏多糖病、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等)、肿瘤性疾病(肥大性骨关节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等。

三、风湿病学的历史

风湿病学是研究风湿性疾病的一个医学分支或专业。风湿病学的历史可溯及多年来对不同风湿性疾病日益深化认识的积累历程,也包括医务界对风湿性疾病认识提高,故而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专业的历程。

Rheuma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其意义与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所说的卡他尔(catarrhos)一词相似。“Rheumatism”一词可能是古罗马医生Galen(130-200年)所创,主要用来说明周身的酸胀和疼痛。法国医生Guillaume Baillou(1558-1616年)在他死后才被发表的一书(1642年)中,最早将rheumatism与关节疾病联系在一起,提出风湿病是肌肉骨骼系统综合征这一概念。风湿病学家(rheumatologist)一词由Bernad Comroe于1940年所首倡,而风湿病学(rheumatology)一词最早见于1949年Joseph L Hollander所编写的一本书中。

古代对风湿病的描述实际上是一组临床症状,正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关节炎一样,不是一个特定的诊断。Sydenham(1624-1689年)首先将痛风与一种“主要侵犯青壮年”的急性热性多关节炎区别开来。Antonj van Leeuwenhoe于1684年描述了痛风石中尿酸炎结晶的显微镜下外观。1776年Carl W.Scheele证明尿结石含有一种前所未知的有机酸,即现在所称的尿酸。类风湿关节炎最早描述始于Benjamin C Brodie(1819年),至1867年Jean-Martin Charcot开始研究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风湿热与骨关节炎之间的差别。rheumatoid arthritis一词最早为A.B.Garrod于1858年提出,但至1922年,英国卫生部才正式用此名词,而美国对这一名词的采纳已是1941年了。RussellLCecil认为本病是由于某一特异株链球菌引起,发现2/3患者可自血或关节中培养出链球菌,一半患者血清凝集链球菌悬液,前者未被后人证实,后者乃非特异性反应。Erik Waaler(1940年)发现,类风湿血清可凝集以免抗羊红细胞血清致敏的羊红细胞,直至1947年Harry M Rose进一步肯定和完善此实验,亦类风湿因子的测定。至于以后改用乳胶凝集方法,则是Jacques M Singer及Charles M Plotz 1956年的贡献。强直性脊柱炎过去称为Strümpell-Marie病,最先认为这是一种风湿性疾病,否定过去认为此病与外伤有关。1901年,F.Glaser发现本病多见于男性。本病特征性的骶髂关节炎,直至1934年才有报道(Walter Kreb)。1973年,Lee Schlosstein(美国)和Derek-Brewerton(英国)报道,本病多数患者属HLA-B27型。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此发现促进了组织相容抗原在其他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也正是由于此,美国风湿病学学会于1963年正式采用强直性脊柱炎一词,以代替类风湿脊柱炎,说明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独立的疾病。

风湿病学在各国的发展历史不同。以美国为例,1928年最先成立美国控制风湿性疾病委员会,以后至1934年扩大为风湿性疾病控制及研究委员会,并于1937年命名为美国风湿性疾病学会(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直至1988年改为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目前美国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均有风湿病学专业机构。1987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又专门成立了关节炎、骨肌肉及皮肤病研究所,实质上是一风湿病学研究所。该研究院1986年支持关节炎研究的经费即已达1亿美元。前苏联的风湿性疾病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982年由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组织召开了中英风湿病学讨论会及第一次全国风湿病学专科学术会议,并其后在内科学会中成立了风湿病学学组,是我国开始建立风湿病学的里程碑。1985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会。

风湿病学国际组织国际抗风湿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ILAR)成立于1928年。1949年承认了两个地区性组织,即欧洲抗风湿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及泛美抗风湿联盟(Pan-Americ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PANLAR)。1965年成立了东南亚太平洋区抗风湿联盟(South East Asia Pacific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SEAPAL)。这3个地区性组织及国际抗风湿联盟轮流每4年开一次大会,分别在美洲、欧洲、亚洲地区举行,实际上即每年都召开一次国际性风湿病学学术会议。1988年成立了非洲抗风湿联盟(AFLAR)。我国于1988年正式参加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抗风湿联盟,成为会员国,对外正式名称为中华风湿病学学会(Chinese Rheumatology Association)。现国际组织改名不再用“抗风湿”字样,而称国际或某地区风湿病学学会联盟,英文简称仍不变动。东南亚太平洋区抗风湿联盟改称亚洲太平洋区风湿病学学会联盟,英文简称APLAR,即Asia Pacific League of Associations of Rheumatolog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