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心肺机的问世

人工心肺机的问世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尖瓣闭式分离术的临床应用,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缓解了临床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二是狭窄的二尖瓣分离不彻底,尤其是二尖瓣2个瓣叶的后内侧连合部常有粘连增厚,在闭式手术方法下是很难达到理想程度。心瓣膜直视手术的突破主要依赖于体外循环的发展。Gibbon的第一台人工心肺机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引起了各国医学家的广泛注意和兴趣。

二尖瓣闭式分离术的临床应用,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缓解了临床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但是,无论是用瓣膜刀或用手指扩张狭窄的瓣膜,还是二者联合应用扩张狭窄的瓣膜,均不能使病变瓣膜直接修复,仅仅是带有盲目性的“闭式”分离权宜之计。这种治疗方法面临着3个难题:一是引起瓣膜关闭不全,尤以应用瓣膜刀分离时多见。狭窄的二尖瓣膜若能适可而止的切开是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但若过度切开或撕裂又可导致关闭不全的严重并发症。二是狭窄的二尖瓣分离不彻底,尤其是二尖瓣2个瓣叶的后内侧连合部常有粘连增厚,在闭式手术方法下是很难达到理想程度。三是出血难以控制。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人们方努力寻找治疗心瓣膜病的新途径,但由于无法阻断心脏血液循环,所以很难达到直视下进行狭窄瓣膜手术分离的目的。

心瓣膜直视手术的突破主要依赖于体外循环的发展。很早就有人设想用人工循环以维持器官生命。19世纪末叶,生理学家们就已利用交叉循环法(cross-circulation)研究动物的内分泌活动情况。1928年,前苏联学者亦曾施行过以器械代替心、肺功能的实验。1935年,Crafoord通过对施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时夹住锁骨下动脉起点远端的降主动脉后观察,提出完全可能用机械方法在一定时间内代替心脏功能。

1939年,Gibbon在短暂阻断肺动脉期间,以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维持犬的生命后,便产生了可利用体外循环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概念。Gibbon的第一台人工心肺机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引起了各国医学家的广泛注意和兴趣。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51年体外循环方法首次应用于临床。1953年,Gibbon首次成功地为1例女童用体外循环法,进行直视下心脏内房间隔修补术。这是心脏外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给外科医生们以无限的希望和前所未有的振奋。从此,心脏瓣膜外科手术很快由“闭视”走向“直视”。由于有了体外循环的支持,可以切开心脏,使病变的瓣膜清晰可见。这样就可以根据病变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既可解除瓣膜狭窄,也可纠正关闭不全,还可避免出血。直视手术的兴起和临床应用,给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带来了希望。自1953年以后,各国许多学者相继开展了这种手术,1957年Lillehei和1959年Bailey先后成功地采用了直视下二尖瓣分离术,彻底分离瓣膜和腱索粘连,扩大瓣环口径,并除去钙化沉积和心房内血栓,改善瓣膜活动功能和预防术后并发栓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