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脏扩张与心力衰竭

心脏扩张与心力衰竭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脏扩张主要表现为心室腔直径增大,舒张末期容量和压力增加,但心室壁厚度可近于正常。这种心腔扩大,称为离心性肥大。持续过度的心脏扩张,最终将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使心脏从代偿期过渡到失代偿期。也就是说,心肌肥厚、扩张两种表现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在实验性心脏重度负荷时,如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后数天即可产生心肌细胞损害和肥厚。

心脏扩张主要表现为心室腔直径增大,舒张末期容量和压力增加,但心室壁厚度可近于正常。慢性容量和压力增加时,往往扩张和肥厚同时存在,但以前者为主。这种心腔扩大,称为离心性肥大。持续过度的心脏扩张,最终将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使心脏从代偿期过渡到失代偿期。其形成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肌节长度超过最适初长。持续过度的心脏扩张,最终使肌节难以保持在最适初长状态下做功,肌节长度的重新分配也就失去了代偿能力。扩张的心脏导致肌节过度伸长,甚至肌节错位。②心室壁张力增加。心室壁张力可分静息张力和主动张力。前者取决于前负荷或心室容积的大小,而后者则取决于后负荷或射血阻抗的高低,心室壁张力的增加引起心肌耗氧量的增加,诱发心肌肥大,降低心排血量,从而加重了心力衰竭。

然而,心力衰竭的心肌肥厚与扩张二者在因果关系上互为因果,难以截然分开。也就是说,心肌肥厚、扩张两种表现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1960年,Meerson论述了心脏对血流动力学超负荷后反应呈现3个时期:

1.损伤的第一个短程期 ①临床:左心室衰竭和肺淤血;②病理:左心室扩张;③组织:肌原纤维肿胀并分离;④生物化学:糖原及ATP水平下降,磷酸肌酸水平显著下降,乳酸盐生成增加,蛋白质、RNA合成和线粒体增加。

2.功能亢进相对稳定的第二个长程期 ①临床:症状缓解;②病理:心脏肥厚;③组织:心肌纤维体积增大,少量纤维化;④生物化学:糖原、ATP和磷酸水平正常,乳酸生成增加,蛋白质合成、RNA水平正常,DNA下降,肌纤维团比线粒体团相对增多。

3.衰竭和纤维化的第三个长程期 ①临床:心力衰竭再次出现;②病理:肌肉组织的纤维化;③组织:结缔组织不成比例出现,脂性营养障碍,肌细胞核变成固缩;④生物化学:与第二期相似,但蛋白质合成和DNA明显下降。

1974年,Hatt等,认为Meerson的三期分类法仅适用于中等度负荷过重的情况。在实验性心脏重度负荷时,如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后数天即可产生心肌细胞损害和肥厚。

1976年,Masson又提出了心力衰竭的不平衡发展学说,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是与下列5个水平的不平衡发展有关:①器官水平:心脏和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之间不平衡;②组织水平:心肌细胞和冠状血管生长不平衡;③细胞水平:细胞体积的增加和细胞面积的增加不平衡;④亚细胞水平:线粒体和肌纤维的生长不平衡;⑤分子结构水平:心肌收缩蛋白的轻链和重链的不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