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动物实验到人类心脏移植梦想成为现实

从动物实验到人类心脏移植梦想成为现实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在经过数十年的动物实验后,1967年12月,南非的Barnard医师成功施行人类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虽然术后病人仅存活18d,死于肺部感染,但他的初步成功,引起全世界瞩目。心脏移植的成功为心脏不可逆损害的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环孢霉素A的使用对心脏移植的再度兴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进展使心脏移植死亡率大为降低,5年存活率达74%。

人类在经过数十年的动物实验后,1967年12月,南非的Barnard医师成功施行人类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虽然术后病人仅存活18d,死于肺部感染,但他的初步成功,引起全世界瞩目。

心脏移植的成功为心脏不可逆损害的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在第1例心脏移植1个月后,即1968年1月Barnard和美国的Shumway又分别进行了1例心脏移植,随后心脏移植在美、英、法等国迅速开展,1968-1969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心脏移植的热潮,1968年全球心脏移植几乎达100例,但随之而来的高死亡率使心脏移植马上降了温,造成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是供心保存不当、排斥反应和术后感染。

随后许多科学家们开始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1975年,Gay等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首次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了高钾停跳液。后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临床中应用高钾停跳液加心肌低温可获得较满意的心肌保护。1976年,Borel首先发现了环孢素A的免疫抑制作用,Calne于1978年率先报道了该药用于肾移植效果很好,1980年环孢素A用于心脏移植后分别使1年、3年、5年存活率提高了15%、20%及22%。环孢霉素A的使用对心脏移植的再度兴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心肌保护和抗排作用取得突破的同时,其他心脏移植的相关技术如:体外循环、手术操作、监护系统等也得到完善和发展。这些进展使心脏移植死亡率大为降低,5年存活率达7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心脏移植成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每年有2 500~3 000人进行心脏移植。

虽然心脏移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供心的来源不足,远期的慢性排异反应控制不佳、费用过高仍严重地影响着这一技术的广泛开展。当今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迅猛,人们设想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难题。科学家已把目光从有限的同种供心移向动物,猪是最有希望的动物之一。

到20世纪80年代,心脏移植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同时由于心肌保护技术的改进,外科技术的提高,使心脏移植术日趋完善,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常规手术。目前,全球已有5万余例患者接受了该手术,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5年生存率在76%以上,最长存活者达30余年。目前我国仅300例左右患者接受了该手术,最长存活者超过10年。

2005年美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提出了心脏移植适应证如下:

1.绝对适应证 ①由于心力衰竭导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②难治性心源性休克;③依赖静脉内强心支持来维持足够的器官灌注;④VO2峰值<10ml/(kg·min)达到无氧代谢;⑤严重缺血症状限制日常运动并且不适合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⑥反复发作的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各种治疗措施无效。

2.相对适应证 ①VO2峰值11~14ml/(kg·min)(或预期值的55%)并且严重限制患者的日常运动;②反复发作的不稳定性缺血不适合其他干预治疗;③反复发生液体平衡/肾功能障碍不是由于患者对药物治疗方案不能依从所致不完全适应证;④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⑤有心力衰竭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的病史;⑥VO2峰值>15ml/(kg·min)(或>预期值的55%)同时没有其他适应证。

心脏移植的最大障碍是供体来源,心脏移植在技术上已经解决,排斥反应也已迎刃而解。供体心脏在有脑死亡立法的国家来源要明显多于我国,但这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朝一息就能解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