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Bigger等按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程度,将其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心律失常。Bigger的分类法见表23-3。
表23-3 室性心律失常危险程度分类
一、良性心律失常
指发生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无明显增加心脏性病死率的室性期前收缩。
二、潜在恶性心律失常
指不引起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但与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明显相关的频发性或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于冠心病。该类型心律失常若按照Lown的分级方法,则多属于良性范畴。所以,近年来对Lown的分级系统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重新评价,而强调室性期前收缩频率及其反复性特征。
三、恶性心律失常
该类心律失常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衰加重,血压下降、虚脱、晕厥或猝死。常见有下列3种类型:
1.医院外心脏性猝死 在工业发达国家,心脏性猝死是死亡的首要原因。绝大多数医院外心脏性猝死,是因心室颤动或可恶化为室颤的持久室性心动过速所致。
2.反复发作的持久性室性心动过速 根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瞻性研究表明,反复发作性持久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少见的临床表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第1年的发生率为1%~3%。此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目前认可的治疗方法是程控电刺激药物疗法。这种疗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很高,预报临床治疗疗效的准确性达90%。胺碘酮对此类心律失常有显著的长期疗效,但其半衰期长,毒性大,仅限于预后差或其他药物无效者应用。
3.Q-T间期延长与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对该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不应根据其形态学特征,而应根据其是否存在复极异常。对Q-T间期正常者,可用常规治疗,包括Ⅰa类药物。而伴有Q-T间期延长者,应严格禁用负性应激性药物,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必须安装起搏器。常用的药物有异丙肾上腺素和硫酸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