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室性期前收缩的预后分类

室性期前收缩的预后分类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Lown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分类方法问世已20余年,至今仍有其一定的实用意义。但其分类方法没有考虑到室性期前收缩与疾病严重程度、损害程度和预后程度的关系。按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分类,无疑可引起患者和医师充分注意。所以,心室功能在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预后关系上尤其重要。患者有心律失常时伴有眩晕、晕厥、呼吸困难等情况,是否应作选择性治疗,取决于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发作频率和年龄。

Lown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分类方法问世已20余年,至今仍有其一定的实用意义。但其分类方法没有考虑到室性期前收缩与疾病严重程度、损害程度和预后程度的关系。1987年,Surawicz提出按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引起患者和医师的重视。他将其分为3类:

Ⅰ类 非威胁生命性心律失常:其室性期前收缩可以表现为单发、多发、单一形态、多形性、二联律或三联律,但不引起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感。

Ⅱ类 威胁生命性心律失常:这一类可表现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上常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表现。

Ⅲ类 致命性心律失常:这一类可表现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原发性室颤,临床上表现为猝死。

按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分类,无疑可引起患者和医师充分注意。研究结果也提示正常人和心室储备功能正常者很少发生持续性室速。而心室功能严重受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若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则很容易发生猝死。所以,心室功能在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预后关系上尤其重要。

尽管如此,Surawicz的预后分类法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如何监测无心脏病者和医院外普通人群中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如何对已符合分类的人群纳入前瞻性研究对象,如何判断抗心律失常的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等。因为动态心电图监测和记录心律失常很难做到一定程度的普及。目前的预后判断所得出的结论,大多数是回顾性研究。药物对心律失常疗效的判断和成功的标志,是期前收缩频率的减少或期前收缩形态级别的变化,或者说是以症状改善作为治疗有效的目标。上述判断指标都是不十分可靠,值得进一步作深入的大样本研究,方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

1990年,Anderson将室性心律失常提出新的预后分类法。

在决定室性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首先应明确患者有心律失常时是否有症状,心律失常是否有预后意义,治疗选择有4种:

1.患者有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有预后意义,是治疗指征。

2.患者有心律失常症状,但室性心律失常无预后意义时,应明确有无心脏器质性病变。患者有心律失常时伴有眩晕、晕厥、呼吸困难等情况,是否应作选择性治疗,取决于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发作频率和年龄。对心脏正常但有症状者,不应长期常规用药,因为药物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3.患者无症状,但室性心律失常有预后意义,应给予治疗。

4.患者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无预后意义,则不需要应用药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