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电切术由Beazel(1977年)首次报道,30多年来进展迅速。我国自1986年也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临床。
一、概念
应用心导管法,将电极导管送到心脏特定部位,导管电极中某极的尾端与普通电除颤器的输出端负极相连,另一极(左肩胛骨下,胸壁或电极导管另一极)与输出端阳极相连,驱动除颤器进行电击,将His束或预激副束传导击断,或将心室异位灶电凝切除,以达到控制心律失常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导管电切术。
二、治疗心律失常机制
将除颤器储存的200~450J电能,输给电极导管释放,在电极表面将产生2~3kV电压,部分电能转变成热能,产生1~2个或2个以上大气压的冲击波,强电荷还可直接破坏细胞的完整性。因此,导管电击后产生的组织电热凝固、强的冲击波、强电场所致膜损伤,是中断His束或副束传导,去除心室异位灶基础。
三、适应证
(一)导管电切术适合的人群
1.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而又不适于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患者。
2.不愿意服用有不良反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者,如准备妊娠的妇女。
3.有潜在恶性的心律失常,如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颤动,而且前向旁路传导较快,不应期短,需要严密监护,终生服药治疗的患者。
(二)导管电击(切)术方法可治疗下列心律失常
1.房室交界处离断术可治疗 ①无副束存在的慢性或阵发性房颤或房扑;②房室结折返性阵发性或持续性心动过速;③有副束参与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动过速,而房室交界处又是折返环必需部分;④阵发性或持续性房性或房室交界处心动过速并伴发心脏扩张或心力衰竭者。
2.预激副束离断术可治疗 ①副束是折返环必需部分的心动过速;②心房颤动或扑动伴副束快速传导者。
3.室性异位心律灶“切除”术可治疗 ①顽固性反复室速,药物治疗不满意者;②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有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发心力衰竭或心脏扩大者。
四、导管切除术治疗心律失常成功率
由于临床应用导管电凝法治疗心律失常的时间太短,故为了更好的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已成立了国际登记处,以搜集全世界范围内的经验体会。相对而言,导管电击His束的病例和经验较多,不论术前心律失常属于哪种类型,有效率均达70%(即形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而房室传导恢复,但心律失常8%不须用药物控制,因房室传导改变,致使原来无效的药物能控制心律失常者为13%,完全无效者9%。
导管离断副束的成功率早期仅50%。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特别的标记来确定患者确切电击部位,副束和导管的解剖学关系无法清楚显示,因此,电极放置的位置就不好确定。但近来年成功的报告有所增多。
近年来,导管电击切除心室异位节律灶的报道开始增多。如果导管电击释放的电能可将自律性节律灶或室内折返环路的重要部分破坏,心动过速可能被根治。总的看来,确切地估计成功率有待于更多病例资料的积累。
五、评价与展望
电击法技术简单,疗效迅速准确,是一种有潜力、有希望的心律失常根治方法。但也应当看到,还有一些重大技术问题亟待研究和改进。以His束离断术为例,虽然电击后患者顽固性心律失常得以根治,但新付出的代价是发生了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需要终生依靠起搏器。目前,正在研究在电击中给予适当的能量,仅仅造成His束一定程度的损伤,只影响房室之前的传导,而不造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又如心室内膜电击切除异位灶时,可造成心内膜下及心肌的损伤和坏死,而且心室异位灶的定位很不精确,技术上的某些环节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尽管如此,这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已显露的希望相比是很微小的。正如Josephon所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纪元,以新的技术改善和治疗曾感到棘手的心律失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