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射频治疗心律失常起源于1986年,Huang首次开展了射频消融术的动物实验研究。经导管射频心内消融的基本原理是其对心肌组织的热作用,使湿润的心肌组织气化干燥,血液凝固,蛋白质变性,心肌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继而发生纤维化,从而达到阻断折返环,消除异位兴奋灶,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射频消融术为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开辟了一条新路,展示了广阔前景。

射频治疗心律失常起源于1986年,Huang首次开展了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energy ablation)的动物实验研究。同年,德国医师Martin Borggre等首次应用此项技术治疗预激综合征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从而为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一、原理

1987年,Huang首先报道用射频(radiofrequency enery,RF)应用于犬的His束消融获得了成功。在物理学上,RF是可进行能量相干电磁辐射的任何频率的总称,包括高频、超高频和微波。即频率在100kHz到300GHz的电磁波都称为射频。在经静脉导管心内消融中,使用的频率范围是500~1 000kHz,其重要特性之一,是它能将所具有的电磁能集中到很小体积内,并使之转化为热能,在短时间内把各种材料加热到高温。

经导管射频心内消融的基本原理是其对心肌组织的热作用,使湿润的心肌组织气化干燥,血液凝固,蛋白质变性,心肌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继而发生纤维化,从而达到阻断折返环,消除异位兴奋灶,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二、方法

用500~1 000kHz的高频手术用电刀作为高频电流发生装置,以其单极或双极电凝输出能量,连接于普通心内电极导管上,将心内电极导管置放在某一所需部位。例如,His束、心室肌、冠状静脉窦及冠状静脉,给予合适的能量输出,造成所需部位组织的损伤与坏死。

本法有以下优点:①并发症少,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均未发现严重心律失常;②无凝血块;③不产生电火花及气浪,故不造成心脏破裂及穿孔;④输出电压低,仅100V以下,故不造成气压伤;⑤由于高频电灼术所用能量为高频能量,不刺激神经,不造成肌肉的强直性痉挛;⑥不需全麻,无痛苦;⑦不需与QRS波同步;⑧心内电极导管不需分正负极,且导管本身的完整性不受破坏;⑨费用低。

射频消融术为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开辟了一条新路,展示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电灼过程中组织升温焦化,焦化组织黏附导管壁,致使电阻明显增高,实际释放到组织的能量减少,与输出能量不符,故在使用此项技术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能量输出。再者,由于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病例较少,尚无太多经验,况且人体究竟能承受多大能量,此项技术究竟有无严重合并症尚不知道,故不可过于乐观。总之,要进一步对其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方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