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

慢性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VB是永久心脏起搏最早和最主要的适应证之一。研究提示3度AVB起搏治疗可降低病死率。AVB按程度分为1、2、3度,按阻滞部位分房室结内、希氏束内、希氏束以下。一度AVB不伴室内传导阻滞提示阻滞在房室结内,罕在希氏束内。1度AVB伴室内传导阻滞者的阻滞部位需希氏束电图才能明确。2度Ⅱ型AVB,特别是伴室内阻滞者阻滞部位低,经常发展至3度AVB,预后差。但又将2度Ⅰ型AVB阻滞部位希氏束以上不伴症状者列为Ⅲ类适应证。

一、慢性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起搏治疗指南(2007年ESC/EHRA)

1.Ⅰ类适应证

(1)慢性2度及3度AVB伴症状(C级证据);

(2)神经肌肉疾病伴2度、3度AVB(B级证据);

(3)房室结消融术后或换瓣术后的2度、3度AVB(C级证据)。

2.Ⅱa类适应证(C级证据)

(1)无症状的2度、3度AVB;

(2)1度AVB,P2R显著延长,有症状。

3.Ⅱb类适应证(C级证据)

神经肌肉疾病伴1度AVB

4.Ⅲ类适应证(C级证据)

(1)无症状的1度AVB;

(2)2度Ⅰ型阻滞部位His束以上,无症状;

(3)AVB预计可以恢复的。

二、起搏治疗指南解读

AVB是永久心脏起搏最早和最主要的适应证之一。研究提示3度AVB起搏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总的说来该指南对AVB的起搏治疗建议可能比国内现行常规更积极一些。AVB按程度分为1、2、3度,按阻滞部位分房室结内(希氏束以上)、希氏束内、希氏束以下。判断阻滞部位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一度AVB不伴室内传导阻滞(QRS正常)提示阻滞在房室结内,罕在希氏束内。1度AVB伴室内传导阻滞(QRS增宽)者的阻滞部位需希氏束电图才能明确。2度Ⅰ型AVB阻滞部位一般在房室结内,很少发展为高度AVB,但如果伴室内阻滞(QRS宽)则需电生理检查才能确定阻滞部位。2度Ⅱ型AVB,特别是伴室内阻滞(QRS宽)者阻滞部位低,经常发展至3度AVB,预后差。2度Ⅱ型及3度AVB一般均应起搏治疗,无症状的1度AVB不必起搏治疗,与既往指南及国内常规相同。指南也强调在永久起搏之前须排除可逆的病因,如AMI、电解质紊乱、药物(非必需的)、睡眠呼吸暂停、围术期低温、炎症、或可逆原因导致的迷走张力过高等。AVB的起搏治疗在部分领域有争议:比如起搏方式、心室起搏电极位置、2度Ⅰ型AVB的起搏适应证等。如果主导心律为窦性心律优选DDD或DDDR,伴变时功能不全者选DDDR,如果窦房结功能正常,可选VDD。VVI(R)模式5%~26%病人出现起搏器综合征,因此仅推荐用于慢性持续房颤病人。窦性心律病人,仅运动量很小或预计寿命很短的才选用VVI或VVIR。心室起搏电极安放位置指南未作建议,因为公认右心室心尖部不是理想位置,但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希氏束旁或右室多部位起搏均缺乏大样本长期临床终点试验证据。对于2度Ⅰ型AVB以往通常认为是迷走张力增加,预后良好,不必起搏治疗。但该指南认为,如果阻滞部位在房室结以下伴症状则永久起搏指征明确,其他2度Ⅰ型AVB病人有争议,但指南部分作者建议即使没有症状、没有基础心脏病,也应永久起搏治疗,特别是老年人及阻滞发生在白天者。甚至指南不区分Ⅰ、Ⅱ型,将慢性2度AVB伴症状均列为Ⅰ类适应证。但又将2度Ⅰ型AVB阻滞部位希氏束以上不伴症状者列为Ⅲ类适应证。因此对于2度Ⅰ型AVB病人是否起搏治疗应区别对待,对于年轻人、夜间偶发的、QRS波群正常、不伴相应症状的病人,不需要心脏起搏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