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治疗有3个目的:室率控制、预防血栓栓塞和心律控制。室率控制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减慢房颤时的快速心室率反应;心律控制是指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转复房颤和(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心律控制可以改善由心房颤动引起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卒中的发生,甚至可以停用抗凝药,因此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首选方法。但应用药物能长期维持窦律的比率不多,并且这些药物还有潜在的严重的不良反应。通过药物减慢房室结的传导来控制心房颤动时的快速心室率反应,方法简单,所用药物不良反应少。但此方法不能缓解由于室率不规则、房室收缩不同步所致的临床症状,并且不能消除血栓栓塞的风险,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被认为是心房颤动治疗的次选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对一个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那种方法治疗更合理,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
房颤心律控制和室率控制对比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也不能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等并发症。
2001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推荐:只有在心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不能使患者恢复满意的生活质量时,才考虑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下几种情况下,不应给予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①心房颤动第一次发作后;②发作不频繁,血流动力学稳定,持续时间短(仅数小时);③围手术期发生的心房颤动,既往无心房颤动发作史;④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发生的心房颤动,既往无心房颤动发作史;⑥因过量饮酒等诱发的“假日心脏综合征”。如心房颤动发作不频繁(<每月1次),发作时症状不严重但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干预者,不主张每天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维持窦性心律,而建议发作后采用药物复律的方法,如无器质心脏病的患者,可选择普罗帕酮450~600mg,顿服。
有些具有特殊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在发作时症状严重,如肥厚梗阻性心脏病患者,在心房颤动发作时即可出现晕厥,二尖瓣狭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伴快速心室率可诱发肺水肿。这些患者在第一次发作心房颤动后就应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心房颤动再发。对于有抗凝治疗禁忌证的患者,还是主张尽量维持窦性心律,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样会显著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对于心房颤动发作时没有症状的患者,虽然不建议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维持窦性心律,但是还是有必要控制心室率,以预防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2006年,Wyse建议心房颤动病人的治疗应个体化,应根据病人临床情况选择室率控制还是心律控制。如高龄症状轻微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更适合室率控制,而年轻症状明显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应选用心律控制治疗。
2006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推荐的控制心房颤动患者室率的药物:①紧急使用 非预激综合征患者使用艾司洛尔(证据ⅠC),美托洛尔(ⅠC),普萘洛尔(ⅠC),地尔硫(ⅠB),维拉帕米(ⅠB);预激综合征患者发作心房颤动:胺碘酮(ⅠC);心房颤动发作时伴心衰:地高辛(ⅠB)、胺碘酮(ⅠC)。②非紧急使用或长期维持治疗 非预激综合征患者使用美托洛尔(ⅠC),普萘洛尔(ⅠC),地尔硫
(ⅠB),维拉帕米(ⅠB);伴心力衰竭者:地高辛(ⅠC),胺碘酮(Ⅰ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