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室结消融联合起搏治疗
1982年,Gallagher和Scheinman首先报道应用经皮直流电消融房室结造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伴有快速心室反应的心房颤动患者。1987年,Evans报道用此法治疗502例患者(1985-1987年),成功率65%,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大一组的报道。1991年,Evans又报道了136例(1987-1991年),不过这次用的是射频电流,成功率83%。1993年,Morady比较了直流电与射频电流消融房室结的效果,应用射频电流阻断AVD的成功率远高于直流电(95%vs 67%)。Oligin(1993年)和Huang(1994年)报道,房室结消融主要并发症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与房室结传导阻断后心室复极暂时紊乱有关,只要在术后的数日至数周内将心室起搏的下限频率设定在80~90/min,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很小。
2000年,Wood等荟萃分析了发表于1989-1998年间关于房室结消融联合起搏治疗心房颤动的21项研究,1 181例患者均为症状极为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心房颤动,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的功能指标得到改善。2001年,ACC/AHA/ESC的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房室结消融联合永久起搏器置入被作为控制心室率的Ⅱa类适应证,2006年版改为Ⅱb类适应证(证据C)。
二、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随着心房颤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消融技术的不断改进,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已列为Ⅱa类适应证(2006年ACC/AHA/ESC指南),用于治疗左心房正常或稍大伴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患者。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主要策略主要有以下3种:肺静脉电隔离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和左心房线性消融术。
(一)肺静脉电隔离术
肺静脉电隔离术主要包括“标测指导下的肺静脉节段性消融电隔离术”和通过特殊导管(如超声球囊导管和环形冷冻导管)进行的“肺静脉开口环状消融电隔离术”两种方法。
1998年,Haissaguerre通过环形电极导管(Lasso导管)标测发现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连接存在突破点,消融这些突破点即可形成肺静脉电隔离术,用此方法治疗70余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靶肺静脉隔离成功率为95%,随访5个月,单次消融成功率为56%,对复发患者行重复消融总成功率达73%,且发现消融部位越接近肺静脉口部,消融成功率越高。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该术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较好,单纯消融的成功率50%~70%,对复发患者的2~3次消融合成功率为70%~80%,但对慢性心房颤动的成功率不高,只有20%~60%。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最主要的风险是肺静脉狭窄,即使用较低的温度设置其发生率仍高达3%~5%。目前对于症状性肺静脉狭窄的处理尚无良策。
2000年,Natale首次采用超声球囊导管进行肺静脉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获得成功,肺静脉电隔离率在70%左右,但随访成功率仅在40%左右。2004年,Rostock首次应用特殊设计的、具有自扩张功能的环形冷冻消融导管解剖消融肺静脉开口部,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这种导管进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方法学是可行的,但其隔离率并不理想,为70%~80%。
(二)左心房线性消融
基于Cox迷宫手术,2000年,PaPpone等首先报道了左心房线性消融,从理论上讲,对于触发机制为主的心房颤动和房颤基质为主的心房颤动均有效,可以较彻底地消除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连接,其消融线路为:环双侧肺静心房三条线,后者分别是后底部连线(均连接左右肺静脉消融环)及二尖瓣环峡部线(连接左下肺静脉和二尖瓣环);对于同时合并或消融中出现典型心房扑动的患者同时行三尖瓣峡部的线性消融。Pappone电生理室已经完成7 000余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占60%以上,成功率为90%;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占30%,成功率80%,伴发于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较低,为50%,总的成功率85%。由于需要在左心房后壁进行至少消融一条径线,因此,该手术可能会导致另一严重的并发症即左心房食管瘘。
(三)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
主要包括2种方法:①在心腔内超声(ICE)持续监测下,使用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环形消融肺静脉前庭的开口;②在Carto或EnSite等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使用普通或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环形消融肺静脉前庭的开口。
2003年,Marrouche等在首先报道ICE指导下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并在2004年的Heart Rhythm年会上总结了391例患者消融的结果,结果显示无心房颤动复发在特发性心房颤动组达98%,器质性心脏病组达93%。肺静脉狭窄发生率为1%。
2004年,Ouyangu报道了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平均随访6个月时的成功率高达95%,即使对于电复律无法转复的永久性房颤,中期随访的结果亦在80%以上,其中有20%左右的患者进行了2次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前庭隔离术的高成功率对现有的心房颤动机制假说提出了置疑。接近90%的持续性和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如果仅仅通过肺静脉前庭部的电学隔离就可以得到“治愈”,那么表明对于心房颤动的维持机制而言,最为关键的因素仍然是位于肺静脉前庭部位的高频电“驱动”,而并非位于左、右心房内广为分布、随机运行的“多发子波折返”,支持房颤维持的“肺静脉前庭驱动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