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Roentgen报道了心脏的X线检查,他特别提到透视下可见心脏的搏动,不仅心室收缩舒张,而且心耳也收缩舒张。他检查的第1例病人是一位心脏扩大的男性,其心脏横径达7英寸,这是最早的心脏影像学检查。发现X线几个月后,Hasche和Lindenthal将白垩注入到一尸体的肱动脉中,57min后,心血管的第一张X线片问世了。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心脏的放射学检查发展很慢。
由于心血管与体内其他软组织缺乏自然对比,使其X线检查受到限制,于是造影技术应运而生。而造影剂的问世,必定推动心血管放射学的发展。1896-1920年,此期为X线检查的开端,基本处于实验阶段。1896年12月,Watter用铋剂在猫身上做消化道造影的实验获得成功,成为X线造影剂的创始人。以后许多学者进行了各种造影剂的尝试,但这一时期所用造影剂大多为毒性较高的金属元素,因此,除气体和硫酸钡外,其他都逐渐被淘汰。1921-1950年,此期造影技术日臻完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1921年,法国医师Sicard及Forestier发明了碘化油,它可供动脉内注射用,能测定肢体动脉的阻塞位置及程度;以后Rowntree等又发现碘化钠的显影功能,这是含碘造影剂应用的创始。由于含碘造影剂的诞生,有力地推动了造影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心血管X线诊断水平。1951-1973年,此期X线造影检查已成为心血管诊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950年后,由于Wallingford的研究,三碘苯环的醋碘苯酸钠问世,使造影剂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显著降低,这在造影剂发展史上又是一个新的突破,这就是常说的第2代造影剂。1974年,挪威Nyegard公司研制出低渗非离子型第3代造影剂——阿米培克,极大地减少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扩大了心血管造影的应用。
1933年,Rousthoi用逆行主动脉插管的方法,用胶质二氧化钍研究了左心室,这是心脏造影显像的开端,Roushoi也因此成为心血管造影术的先驱。1933年,Robul及Racine做了左心室穿刺并注射造影剂,首次获得了心室造影图像。至此,心血管造影术正式确立。1939年,Robb及Steinberg建议用心血管造影法测量心腔的容积;1956年Dodge等应用双向造影图像测定了左室腔容积。
伦琴发现X线并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使他誉满科学界。一些机构和个人,出于各种动机,欲给他名和利,但伦琴均不为所动,表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德国巴伐利亚贵族院,因为伦琴“对巴伐利亚王国的功勋”,授予他王室勋章和贵族封号。这在具有封建意识者的眼里,是求之不得的“殊荣”,然而却被具有民主思想的伦琴坚决拒绝。为此,他遭到许多凡夫俗子的诽谤,他都嗤之以鼻。
不少商人欲出高价购买伦琴的发现,以便他们能发大财。伦琴说:“美国人在我面前挥动着上百万的美钞”,“我知道我会因此而发财致富,但是我不准备拍卖这一发现。”“这我可就不懂了”,一位富商困惑不解地直摇头。“为什么不想以此来赚钱呢?我出50万!”“哪怕是1000万!”伦琴淡然一笑答道:“我的发现属于所有的人。但愿我的这一发现能被全世界科学家所利用。这样它就会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
不仅如此,他还把数额为5万瑞典克罗纳的诺贝尔奖金全数转赠他所任教的符茨堡大学,资助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伦琴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
伦琴对科学界朋友为纪念他的贡献,要以伦琴射线来定名X线的建议也不同意。而且自1896年在德意志科学协会会议发表演讲介绍他的发现和助手的X线透视演示之后,无论人们如何盛情邀请,伦琴再也没有发表过公开的演讲。他对名利十分淡泊,不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身外之物上,而是埋头于实验和工作。
伦琴发现X线应归功于他敏锐的直觉、细心观察,以及善于从偶然事件中发现必然结果的科学家素养。这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我们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将克鲁克斯管通电可使周围底片感光这一事实多次被人们所发现,但由于缺乏伦琴那种勤于思考、精于观察的科学家素养,克鲁克等科学家与这一伟大发现失之交臂。正如著名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