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动脉瓣狭窄
1982年,Kan等首次报道采用球囊扩张导管进行静态的扩张技术,即递送球囊扩张导管至肺动脉瓣狭窄(PS)处,利用向球囊内加压所产生的张力而引起狭窄瓣膜撕裂,从而解除肺动脉瓣狭窄。此术称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PBPV获得广泛应用。10余年来,对PBPV应用的适应证、方法学、术前后血流动力学、作用机制、随访及较大数量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PBPV为简便、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方法,大部分病例可经PBPV而替代外科开胸手术。经长期观察,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为11%。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有:①球囊/瓣环比率小于1.2;②术后压力阶差大于30mmHg。通过临床、X线、心电图、超声、心导管等检查表明即期、中远期疗效良好。通常病例按规范操作,其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是少见的。
二、主动脉瓣狭窄
1984年,Lababidi等首先报道应用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成功地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AS),随后,非开胸法缓解先天性或后天性AS的治疗引起广泛的重视。PBAV方法及效果和PBPV不尽相同,其适应证的选择和操作技术尤为重要。根据一组长达3~9年的随访结果表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3%(跨瓣压差≥50mm),导管手术年龄≤3岁和术后压力阶差大于30mmHg是再狭窄的重要因素。明显的主动脉瓣反流率为27%,反流的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球囊/瓣环比率有关。球囊比率越大,反流率越高。
三、主动脉缩窄
1979年,Sos等首先对1例死亡的新生儿AOC进行了经皮的血管成形术。1982年,Singer等首次报道了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1例外科手术后主动脉再狭窄(AOC)的婴儿获得成功。此法最适用于主动脉弓缩窄、离断等手术后由于瘢痕组织导致再缩窄,或先天性AOC而手术根治有高度危险者。主要并发症有球囊破裂、失血、股动脉血栓,远期并发症主要为再狭窄。Rao等对30例4~48个月随访结果表明,再狭窄发生率27%,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有:①年龄小于1岁;②主动脉峡部小于升主动脉的2/3;③扩张前缩窄处直径小于3.5mm;④扩张后小于6mm。
四、肺动脉瓣闭锁(PA)
1992年,Redington等首次报道用激光对闭锁的肺动脉瓣进行经导管瓣膜切开,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并获成功。激光的能量为3~3.5W,持续3~5s或每次2s,释放2次,6例中5例瓣膜部闭锁者成功,1例合并漏斗部闭锁者失败。激光打孔成功后,先用2~3mm冠脉球囊导管进行扩张,然后再分别用直径更大的球囊进行扩张。其后也用射频进行打孔的报道。射频导管打孔的速度要慢一些,释放的能量差别也很大,每次从5~30W不等,持续时间从数秒到数百秒。但和激光相比,更经济、安全、方便。激光或射频打孔的并发症有导丝穿壁进入心包或穿破肺动脉前壁造成心脏压塞、股动脉血栓等。虽然目前对此病治疗经验尚不多,并有一定的并发症和病死率,但对PA特别是对室间隔完整的患儿提供了一条新的,简单得多的治疗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