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悸心慌胸闷头昏寻中医圣方

心悸心慌胸闷头昏寻中医圣方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是一种因风湿热反复发作,导致心脏瓣膜损害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继而邪气内入,伤及心脏,瓣膜受损,表现为心痹。患者自12岁患风湿性关节炎,经常发作,21岁怀孕6个月时出现心慌气短,在某三甲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瓣膜病”,经治疗平安产1男孩,但仍然心慌心悸。心电图提示风心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是一种因风湿热反复发作,导致心脏瓣膜损害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理特点是风湿活动免疫复合物对心脏瓣膜的损害,使瓣膜逐渐增厚、粘连,而发生瓣膜口狭窄、关闭不全,进而出现血液循环的动力学异常改变而产生心力衰竭。临床以心悸、气喘、发绀、水肿为特征。

【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心痹范畴,主要是由于风寒湿热病之邪侵犯血脉,留而不去,伤及心脏所致。心与脉受损则血运受碍,留而为瘀,瘀血黏于瓣膜,从而瓣膜增厚、变性。《素问·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发为心痹”“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本病早期急性发作的病理特点是风湿热邪侵犯肌腠、筋脉、骨节,表现为痹证。继而邪气内入,伤及心脏,瓣膜受损,表现为心痹。病久,心气耗衰,累及诸脏,发展成心力衰竭,血运瘀阻,津液内停,瘀水互结,表现为水肿。

【治疗思路】

本病发展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风心病病程冗长,从心脏瓣膜受损至出现心力衰竭需10~20年。治疗当依其病理演变规律,分期辨治。早期按中医痹证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代偿期以益气养阴、通脉护心为主。心力衰竭期以益气活血、化痰利湿、利水消肿为主。

【分期辨治】

1.急性发作期 本期多有关节症状和心悸,主要有两证。

湿热侵淫 证见关节明显红肿,全身发热,咽喉疼痛,皮肤红斑或有结节,心悸,汗出,气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热利湿、活血通脉。方用宣痹汤加减:防己、独活、连翘、薏苡仁、山栀子、当归、苍术、泽泻、丹参、赤小豆、苦参。

阴虚邪恋 风心病反复发作,则湿热留恋而阴液耗损,证见低热不退、关节疼痛、口干舌燥、心悸、盗汗、唇绀,舌暗红少苔,脉细数。治当养阴清热、通络透邪,方用青蒿鳖甲汤。

2.代偿期 本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体力活动也不受限制,往往需经体检才被发现,可通过心脏B超或CT扫描、运动试验确诊。持久或剧烈运动后,可出现心悸(心律失常、节律不齐)、呼吸困难、发绀、胸闷痛等症状。中医辨证当以风湿热病史、体质、理化检查结果为依据,治疗当以益气养阴、通脉护心为主、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柏子仁、川芎、当归、五味子、麦冬、太子参、茯苓、远志之类。

心气亏虚 证见因劳作而出现疲劳、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胸闷,极易感冒,感冒或淋雨受寒凉后诸症加重,关节冷重疼痛,舌质淡或暗、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通脉,方用玉屏风散合四物汤加人参、茯苓、丹参。

心阴亏虚 证见盗汗、口干、手足心热、头晕、心悸、心烦、失眠,感冒或淋雨后诸症加重,并关节热痛,舌红或暗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治当益气养阴、养血和脉,方用生脉散合四物汤加丹参、阿胶。

3.心力衰竭期 风心病形成之后,调摄养护失当,则进一步发展,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心悸不宁、呼吸困难、发绀、水肿等症状。本期的病理特点是心气阳虚、血脉瘀阻。盖心主血脉,心气亏虚,气虚及阳,温运无力,则血行不畅、心血瘀阻。水血相关,血不利则为水,故见水肿。心脉瘀阻则诸脏失养,功能受损。治宜益气温阳、宣肺通痹、利水消肿,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附子、干姜、桂枝、茯苓、葶苈子、杏仁、丹参、川芎、地龙、半夏、细辛、瓜蒌、万年青。

心脾两虚 证见心悸气短,头晕,神疲,面色苍白,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甚至结代。治当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党参、龙眼肉、远志、白术、茯苓、酸枣仁、陈皮、炙甘草、柏子仁、万年青。

心肾阴虚 证见心悸气短,腰酸腿软,心烦不寐或颧红颊赤,口唇干燥,小便短少,舌绛无苔,脉细数。治当补心滋肾,方用补心丹加减:生地黄、熟地黄、柏子仁、酸枣仁、丹参、党参、茯苓、麦冬、天冬、五味子、炙甘草、万年青。

心肾阳虚 证见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头晕,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当养心温肾,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附子、生姜、桂枝、白术、当归、白芍、泽泻、黄芪、万年青、车前子。

虚滞血瘀 证见面色暗晦,胸闷隐痛,咳嗽气喘,肋下痞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数或结代。治当活血化瘀、补益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黄芪、桃仁、丹参、万年青。

气阴两虚 证见胸闷,心悸,气短,头晕,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手足心热,舌尖红,脉细数。治当益气养阴。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味:生地黄、人参、丹参、玄参、茯苓、五味子、桔梗、远志、当归、天冬、柏子仁、酸枣仁、黄芪、黄精、万年青。

痰浊瘀阻 证见心悸气短,胸闷咳嗽,喘息痰多,头晕,恶心纳呆,舌胖、苔白,脉滑。治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用二陈汤合丹参饮加减: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白芥子、丹参、桃仁、红花、万年青。

阳虚水停 证见心悸、胸闷气短、咳喘、小便不利、浮肿,四肢发冷而沉重疼痛,舌淡嫩、苔白滑,脉沉。治当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万年青。

【病案举例】

林某,女,38岁,农民,2005年6月2日初诊。患者自12岁患风湿性关节炎,经常发作,21岁怀孕6个月时出现心慌气短,在某三甲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经治疗平安产1男孩,但仍然心慌心悸。近2年来病情加重,心悸气促不能活动。诊见:心悸、气短,口唇发绀,失眠多梦,形体消瘦,神倦无力,脉细弱而促、舌质淡紫暗、苔少而薄白。查体:P112次/分,R21次/分,BP106/76mmHg,痛苦病容,形体消瘦,嘴唇发绀,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12次/分,心尖部可闻及较粗糙的杂音,腹(-)。胸部X线报告:左心房增大。心电图提示风心病。中医诊断:心悸(心血瘀阻、气阴双虚);西医诊断: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治法: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方用八珍汤加减: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3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黄芪50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木香10克,白术10克,龙眼肉10克,远志8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剂。

二诊 服药后病情明显减轻,能安静入睡,仍口唇发绀,心尖部依然可闻及较粗糙的杂音,原方加葛根60克,7剂。

三诊 口唇发绀好转,能生活自理,时有心悸,心率102次/分,心尖部可闻及较粗糙的杂音,余可。服上方10剂。

四诊 口唇发绀、心悸基本消失,心尖部仍可闻及粗糙的杂音精神状况尚可,能干家务活。以丹参滴丸和归脾丸善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