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宝高热能引起身体浮肿吗

宝宝高热能引起身体浮肿吗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肾衰竭是由于肾功能急性损害引起的,以体内氮质及代谢产物潴留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障碍为内在特征的一种危重病证。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原因主要是感染性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败血症、烧伤、创伤手术等,一般经过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三个阶段。由于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很多,各种病机也不相同。

急性肾衰竭是由于肾功能急性损害引起的,以体内氮质及代谢产物潴留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障碍为内在特征的一种危重病证。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原因主要是感染性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败血症、烧伤、创伤手术等,一般经过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三个阶段。本病属中医“癃闭”“肾风”“关格”范畴,中医认为肾主水,故病位主要在肾,病机关键是湿浊邪内盛,肾气化失调。由于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很多,各种病机也不相同。因感染性疾病引起者,是邪气循经入肾,留而不去,导致肾气化失调;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者,是由于肾脏脉络受损,气滞血瘀,肾气化失调。肾气化失调则水液代谢障碍。

中医认为脏腑相关,肾衰竭则水湿浊邪内盛,弥漫三焦,困脾则脾失健运,出现恶心呕吐、纳呆、腹胀,上凌心肺则心悸憋气、呼吸困难,及肝则动风,手足拘急抽搐。

【治疗思路】

基于本病病机是邪浊内盛、肾气化失调,故治当以祛浊护肾为基本原则。少尿期以疏风、利水、清热、解毒为基本治则。多尿期,病久邪伤正气,气血阴阳不足,酌加补益。恢复期以补为主。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配合西医药治疗。

【辨证论治】

1.少尿期

浊热壅滞 证见高热,大汗,神昏谵妄,大便不通,无尿少尿,脉象洪大。治宜泻热通腑降浊,方用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芒硝、厚朴、枳实、赤小豆、泽泻。

湿热蕴肾 多见于急性肾炎和尿结石中,证见全身水肿,少尿无尿,胸脘痞闷,低热烦躁,头痛头晕,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治宜清利湿热,行气消肿。方用八正散加大腹皮、防己、葶苈子、大小蓟、白茅根、夏枯草、钩藤、石决明。

毒热蕴肾 多见于败血症。证见高热,大汗,神昏谵妄,烦热渴饮,少尿无尿,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加桑白皮、白茅根、石韦、赤小豆、泽泻、板蓝根、赤芍、牡丹皮。

热入营血 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中。证见高热、大汗、头痛、神昏谵妄,肌肤咽部有出血点,舌红绛、苔黄,脉数。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大黄、黄芩、玄参、生甘草、桃仁、生地黄、牡丹皮、泽兰、栀子、赤小豆、泽泻。

水湿着肾 证见面目浮肿,少尿无尿,身倦困重,胸闷纳呆,呕恶,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治宜利水消肿,方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葶苈子、牵牛子。

2.多尿期

气虚 证见病已日久,浮肿已消或面目、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缺乏,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腻,脉濡细。治当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莲须、黄芪、芡实。

阳虚 证见病程已久,浮肿已消或略有浮肿,小便清长或短涩不利,腰膝酸软,面色苍白,神疲力乏,畏寒肢冷,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治宜温肾壮阳。方用肾气丸加益智仁、芡实、桑螵蛸。

阴虚 证见病程已久,浮肿已消或略有浮肿,口干咽燥,颧红低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养阴,方用用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子、芡实。

3.变证

水气凌心 证见重度浮肿,喘促频咳,不能平卧,心悸,胸闷,烦躁不安,面色灰白,肢冷汗出,咳吐粉红色泡沫痰,舌苔白或白腻,脉细数无力。心率加快,心音减弱,可出现舒张期奔马律,心脏可扩大,颈静脉充盈,肝脏增大,肺部湿性啰音或哮鸣音。治宜泻肺逐水,宁心安神。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牵牛子、椒目、龙骨、人参、防己,或合五皮饮。面白、肢冷、汗出、脉微欲绝者,用参附汤。

邪犯心肝 证见头痛,眩晕,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烦躁不宁,口苦不干,甚至惊厥,抽搐,昏迷,舌红、苔黄糙,脉弦或弦数。血压明显升高,眼底血管痉挛、出血、渗出及视神经盘水肿。治宜平肝泻水,利湿开窍。方用龙胆泻肝汤加菖蒲、钩藤、白芍、石决明、珍珠母。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抽搐者,加全蝎、蜈蚣;头痛头晕者,加白蒺藜、天麻;惊厥昏迷者,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水毒内闭 证见尿少或尿闭,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逐渐昏迷,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数或弦数。尿比重下降,尿蛋白轻度或中度。肌酐清除率减低,非蛋白氮和尿素氮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治宜泻水降浊。方用温胆汤加生大黄、牵牛子、白茅根、商陆、胆南星,或合五苓散。血压偏高者,加石决明、钩藤、珍珠母;口苦烦躁者,加黄连;昏迷者,送服苏合香丸。

4.恢复期 恢复期主要是肾阴未复,或气阴两虚,可以滋肾阴或气阴两补,具体方药可参阅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案举例】

石某,男,53岁,干部,1999年8月21日就诊。患者于2天前因身体不适、咳嗽、发热,经某医院诊断为肺部感染,予以输液治疗,输液过程中液体出现有絮状物,患者恶寒、寒战,继而高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尿少,经化验诊断为急性肾衰竭,予以西医药治疗,病情仍未明显改善,邀余会诊。刻诊:高热(体温40.5℃)、少尿(150毫升/日),肌肤水胀,舌红绛、苔黄,脉数。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1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玄参12克,生甘草5克,赤小豆12克,栀子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2克,茯苓15克,木通10克,白茅根15克。水煎,灌胃服。继续维持西医药治疗。

二诊 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2天,体温下降(38.7℃),尿量500毫升/日。仍服原方和维持西医治疗。

三诊 经中西医结合治疗3天,体温正常,尿量1500毫升/日,但神疲,口渴口苦,舌干少津少苔,脉细数。用六味地黄丸加玄参、沙参、麦冬、石斛以善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