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恶心腹胀想大便还排不出

恶心腹胀想大便还排不出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肾衰竭见于各种肾脏疾病的晚期,一般是进行性加重,在发展过程中,病情可以相对稳定,但易因外邪、过劳、七情内伤、饮食失调而使病情加重。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关格”范畴,病机特征是以虚为本,虚实夹杂。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比较复杂,要注意虚实、标本的关系,或扶正治本,或祛邪治标,或扶正祛邪标本同治。扶正要视脏腑主从,以纠正其阴阳气血的偏胜;驱邪要邪实主次,驱除主要邪实。同时应配合西医药治疗。

慢性肾衰竭见于各种肾脏疾病的晚期,一般是进行性加重,在发展过程中,病情可以相对稳定,但易因外邪、过劳、七情内伤、饮食失调而使病情加重。

【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关格”范畴,病机特征是以虚为本,虚实夹杂。正虚以肾脾肝虚损为主,实以湿浊为主。由于湿浊停留不仅可以寒化或热化;而且湿浊又可困犯脾胃,使脾胃运化障碍,导致湿浊内生。因此,慢性肾衰竭的病机错综复杂,虚实夹杂。湿浊上溢于口,则口中尿臭;湿浊困犯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生化无权,则贫血而出现面色无华或萎黄;血虚动风,则风燥而皮肤干燥瘙痒;肾主骨,肾虚则全身骨节疼痛多见;卫气出于下焦,肾虚则卫气不足,无力卫外,故易感受外邪,损伤正气,加重病情,因而导致恶性循环,促使病情不断加重,各种出血或合并感染等相继而至,终至衰竭而亡。

【治疗思路】

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比较复杂,要注意虚实、标本的关系,或扶正治本,或祛邪治标,或扶正祛邪标本同治。扶正要视脏腑主从,以纠正其阴阳气血的偏胜;驱邪要邪实主次,驱除主要邪实。同时应配合西医药治疗。

【辨证论治】

1.本虚证

脾肾气虚 面色无华,少气乏力,纳差腹胀、大便偏稀,口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或饮亦不多,恶心呕吐、口中尿臭,腰膝酸痛、手足不温,夜尿频多,舌淡有齿痕,脉象沉弱。治宜健脾益气,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广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黄芪、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

脾肾阳虚 面色苍白,神疲无力,纳差便溏或有水肿,口黏、口淡不渴,腹胀尿少、恶心呕吐、口中尿臭,腰膝酸痛或腰部冷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清长,舌淡嫩胖,齿痕明显,脉象沉弱。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附子汤合真武汤、金匮肾气汤、济生肾气汤。

肝肾阴虚 面色萎黄,口苦口干,喜饮或喜凉饮,目睛干涩,大便干结,腰膝酸痛,脉细或弦细、恶心呕吐、口中尿臭、口干喜饮、大便干结、手足心热,头晕头痛、耳鸣,舌淡红形瘦、无苔或苔薄黄,脉弦细。治宜滋养肝肾,方用归芍地黄汤或建瓴汤加减:生地黄、熟地黄、生赭石、生龙骨、牡蛎、山药、白芍、天麻、钩藤。

气阴两虚 证见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口黏口干、饮水不多、口中尿臭、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淡齿痕或舌质稍红、脉象沉细。治宜气阴双补,方用参芪地黄汤或大补元煎加减:党参、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杜仲、当归、炙甘草。

阴阳两虚 证见畏寒肢冷,但手足心热,或上半身热下半身凉,口干饮水不多,恶心呕吐,口中尿臭,纳呆厌食,大便或干或稀,或先干后稀,小便清长,或见尿少水肿,舌体胖大嫩润,舌苔黄褐而腻,脉象沉弱无力。治宜阴阳双补,方用金匮肾气汤、济生肾气汤、龟鹿二仙胶。

2.标实证

水湿证 证见全身水肿或胸腹水,腹胀,口有尿味,口黏,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治当通阳利水、祛湿消肿,方用五苓散加葶苈子、大腹皮、苏子。

湿热证 证见尿急、尿频、尿热、尿痛,呕吐频作,胸闷脘痞,腹胀纳呆,口苦或甜,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赤,苔黄腻,脉象濡数或滑数。治宜清利湿热。方用八正散加大腹皮、防己、葶苈子。如兼肾阴不足者,可用知柏地黄汤。

浊毒证 证见恶心呕吐,小便短少或无,腹胀纳呆,身重困倦,精神萎靡,苔厚腻,脉沉细。血尿素氮、肌酐偏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等。治宜泄浊解毒。方用调胃承气汤合二陈汤加牵牛子、商陆、胆南星。血压偏高者,加石决明、钩藤、珍珠母;口苦烦躁者,加黄连;胸胁苦满、脘闷腹胀,加柴胡、郁金;口苦口黏,舌苔黄腻加竹茹、黄连;抽搐痉厥加羚羊角、钩藤,衄血、便血、吐血加水牛角、三七、槐花、白及;神昏加石菖蒲、郁金、远志,或送服苏合香丸。湿浊内阻于中焦而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可用吴茱萸汤或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湿浊化热,痞满呕逆,舌苔黄腻者,用黄连温胆汤。

瘀血证 腰痛固定或刺痛,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面色晦暗、唇色暗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益母草、牛膝、泽泻、丹参、山楂、三七、泽兰。脾肾气虚或阳虚者,以补中益气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党参、生黄芪、当归、白术、甘草、陈皮、茯苓、赤芍、牡丹皮、桃仁。偏阴虚者,可用血府逐瘀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