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握腧穴要领,取穴宜少宜精

掌握腧穴要领,取穴宜少宜精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也是临床针灸施术的主要部位。了解腧穴的性能,掌握选穴的要领,从而执简可以驭繁。《内经》抓住了精简取穴的要领,虽取穴少,而却精当。《内经》对上述特定腧穴的临床应用和经验总结,至今仍为针灸和针麻临床所采用。在临床上掌握了精简取穴的要领,就可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刺痛、灸灼之苦。当然在选经用穴时,并不应单纯为了疏针而少取穴,为了精简而不多针。这是临床上应该切实掌握予以注意的。

腧穴、古代又称“输穴”、“俞穴”,“孔穴”,又名“气穴”,俗称“穴位”。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也是临床针灸施术的主要部位。在《内经》中虽然提到有“三百六十五”穴会之说,但经查阅实有其名者,仅有单穴25个,双穴135个,共计总穴数只有160个。在运用上也是取穴不多,既少且精,强调“守数据治,无失输理”。了解腧穴的性能,掌握选穴的要领,从而执简可以驭繁。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对后世医家启发很大。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故三百六十五络,所以言其烦也,而非要也,十二经穴,所以言其法也,而非会也。总而言之,则人身之气有阴阳,而阴阳之运有经络,循其经而按之,则气有连属,而穴无不正,疾无不除。譬之庖丁解牛,会则其凑,通则其虚。无假斤斵之劳,而倾刻无全牛焉。何也?彼固得其要也。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内经》抓住了精简取穴的要领,虽取穴少,而却精当。《灵枢·官能》载:“先得其道,稀而疏之。”因此,它反复地论述“原”,“络”、“募”、“背俞”,“下合”以及“井”、“荥”、“输”、“经”、“合”等重要腧穴的主治和运用方法。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素问·咳论篇》也载:“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素问·长刺节论篇》更载:“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内经》对上述特定腧穴的临床应用和经验总结,至今仍为针灸和针麻临床所采用。在临床上掌握了精简取穴的要领,就可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刺痛、灸灼之苦。近人承淡安先生说:“治病取穴,在可能范围内,应尽量少取,做到精简疏针,避免多针滥刺,以期减少病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这的确是真知灼见、经验之谈。针灸治病取效与否,并不决定于取穴之多少,所以,《内经》所载“先得其道,稀而疏之”,是言之有据的。当然在选经用穴时,并不应单纯为了疏针而少取穴,为了精简而不多针。《灵枢·卫气失常》载:“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处方用穴的多少,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是在“先得其道”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实际病情,结合针灸的特点,腧穴的性能,随变而调之。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取穴上的少而精,而且可以使处方效专力宏。这是临床上应该切实掌握予以注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