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扁平苔藓是口腔黏膜浅表性、非感染性的慢性炎症疾病。女性多于男性。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口腔扁平苔藓,还能治疗口腔溃疡或牙龈炎等病证表现而符合口腔扁平苔藓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口腔溃疡或牙龈炎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预防: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尽量少吃辛辣食物,养成良好情绪,注意生活规律和营养均衡等。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 病因 致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精神神经功能障碍、消化道疾病、内分泌失调、免疫缺陷、局部刺激以及感染等有关。
2. 病理 口腔黏膜角化过度,伴有粒层肥厚基底细胞坏死、液化、变性,基底膜下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硬结、增厚,或呈乳头状肿块,或有嗜酸性胶状体。
【临床表现】 以口腔黏膜呈白色条状、环状、网状或斑块状、或为散在的白色丘疹、或水疱、或舌头僵硬、或口腔粗糙不适、或食刺激性物加剧、或刺痛等为主要表现。病变部位多发生于颊黏膜及前庭沟,以及磨牙颊沟、舌、唇、龈、腭等。
【检查与诊断】
1.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可在基底膜区出现由免疫复合物沉积所产生的荧光。
2. 体征检查 黏膜损害区粗糙,丘疹间可见皮肤皱褶。
3.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口腔黏膜扁平苔藓。
【治疗方法】
1. 含漱剂治疗 可选用1∶5 000呋喃西林溶液漱口;或选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漱口。
2. 局部用药 可选用口服维A酸,每次10mg,每日2~3次,局部涂擦;用0.05%~0.1%霜剂或软膏,每日1~2次;或选用口服磷酸氯喹,每次0.125g,每日2次,饭后服可减少消化道反应,2~4周为1个疗程。
3. 镇痛药治疗 可选用0.5%~1%普鲁卡因液涂擦;或选用0.5%~1%达克罗宁液涂擦。
4. 封闭治疗 可选用0.25%醋酸泼尼松混悬液0.5~1ml加普鲁卡因1ml局部注射。
5. 免疫抑制药治疗 可选用口服醋酸泼尼松龙,每次10~20mg,每日3~4次;每次肌内注射25mg,每日1~2次。
6. 免疫调节药和增强剂治疗 可选用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2~5ml,3周1次。或选用维生素C,每次100~200mg,每日3次,服用2周;小儿每日100~300mg,服用2周。
7. 抗真菌治疗 可选用口服制霉菌素,成人50万~100万U/次,每日3次;小儿每日按体重5万~10万U/kg,分3~4次服。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脾胃湿毒热郁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呈白灰色条状、环状、网状或斑块状,或舌头僵硬,或口腔粗糙不适。
2. 辨证要点 口黏腻、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滑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口腔黏膜为散在的白灰色丘疹、或水疱、或渴欲饮水、或饮食不佳、或大便溏泄。
【治则与选方】 清热燥湿、调理脾胃。可选用甘草泻心汤与苦参汤合方。
【处方用药】 炙甘草12g 黄芩9g 半夏12g 大枣12枚 黄连3g 干姜9g 人参9g 苦参15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口黏腻者,加薏苡仁、白扁豆,以健脾利湿;若苔黄腻者,加苍术、黄柏,以醒脾燥湿清热;若苔藓色白明显者,加附子、吴茱萸,以温化阳气;若大便溏泄者,加茯苓、白术,以健脾渗湿等。
【药物功效】 方中炙甘草补中益气,生化气血。黄连、黄芩、苦参,清热燥湿解毒。半夏、干姜,辛开苦降,宣畅气机,透散郁热,兼防苦寒药伤胃。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
(二)肝郁湿热浸淫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呈灰色条状、环状、网状或斑块状,或舌头僵硬,或口腔粗糙不适。
2. 辨证要点 情绪低落、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滑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口腔黏膜为散在的灰色丘疹、或水疱、或口苦、或胸胁胀闷、或目赤、或头痛、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疏利肝胆、清热燥湿。可选用四逆散、茵陈蒿汤与二妙散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12g 枳实12g 白芍12g 茵陈18g栀子15g 大黄6g 炙甘草12g 黄柏12g 苍术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大便干结者,大黄煎煮约1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疗程。
【配伍技巧】 若湿甚者,加车前子、泽泻、通草,以清热利湿;若热甚者,加龙胆草、黄芩、竹叶,以清热泻火;若舌头僵硬者,加僵蚕、白附子,以化痰解痉;若苔藓色白者,加附子、干姜,以温化阳气;若口涩者,加当归、赤小豆,以补血活血利湿;或选用龙胆泻肝汤与二妙散合方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透解郁热。枳实清热理气,降泄浊逆。茵陈清利湿热,导湿下行。大黄、栀子、黄柏,清热燥湿,导热下泻。苍术醒脾燥湿。白芍缓急,益血敛阴,兼防苦寒药伤阴。炙甘草补益中气,兼防苦寒药损伤胃气。
(三)湿热夹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呈白色或暗紫条状、环状、网状或斑块状,或舌头僵硬,或口腔粗糙不适。
2. 辨证要点 口腻口苦、舌质红夹瘀斑、苔黄略腻、脉滑或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口腔黏膜为散在的暗色丘疹、或丘疹呈水疱、或舌下静脉怒张且色紫、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清热燥湿、活血化瘀。可选用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 半夏12g 黄芩9g 人参9g 干姜9g 甘草9g 黄连3g 附子5g 大黄6g 大枣12枚 赤小豆72g当归30g 五灵脂12g 蒲黄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大便干结者,大黄煎煮约1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舌硬者,加苦参、地龙,以燥湿通络;若瘀甚者,加水蛭、虻虫,以破血逐瘀;若口腻者,加茯苓、砂仁,以健脾利湿,醒脾化湿;若口干涩者,加生地黄、玄参,以清热凉血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连、黄芩、大黄,清热燥湿,降泄浊逆。半夏醒脾和胃,燥湿和中。附子、干姜,温中理脾和胃,防止苦寒药伤中气。赤小豆清热解毒,散恶血而止血,行血脉而利经气,渗湿排脓。当归补血活血,使瘀血得去,新血得生。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通络。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
(四)肝郁化火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呈灰白色条状、环状、网状或斑块状,或舌头僵硬,或口腔粗糙不适。
2. 辨证要点 胸胁胀闷、急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口腔黏膜为散在的灰白色丘疹、或水疱、或口苦、或口腔灼热、或女子月经不调、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疏肝理气、清解郁热。可选用泻心汤与丹栀逍遥散合方。
【处方用药】 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当归10g 白芍10g 茯苓10g 白术10g 柴胡10g 牡丹皮10g 栀子10g甘草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煎药时酌情加入薄荷、生姜;大便干结者,大黄煎煮约1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肝火盛者,加菊花、青葙子,以清泻肝火;若口腔灼热者,加生地黄、玄参,以清热凉血;若苔藓色白者,加附子、桂枝,以温化阳气;若口涩者,加当归、赤小豆,以补血活血利湿;若口腻者,加砂仁、薏苡仁,以醒脾化湿等。
【药物功效】 方中大黄、黄连、黄芩,清肝泻火。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白术健脾益气,扶脾和肝。当归补血荣肝。白芍补血敛阴,与柴胡相用,一疏一敛,调和肝气;与当归相用,以增补血之用。茯苓益气渗利,助白术健脾。薄荷解郁,助柴胡疏肝理气醒脾。生姜调和脾胃。甘草益气和中。
(五)阴虚内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呈白色或暗红条状、环状、网状或斑块状,口腔灼热。
2. 辨证要点 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或弦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口腔黏膜充血糜烂、或黏膜增粗、或盗汗、或头晕目眩、或耳鸣、或腰酸腿软、或失眠多梦。
【治则与选方】 滋补阴津、兼清虚热。可选用六味地黄丸与一贯煎合方。
【处方用药】 熟地黄24g 山药12g 山茱萸12g 泽泻9g 茯苓9g 牡丹皮9g 北沙参9g 麦冬9g 当归9g 生地黄24g 枸杞子15g 川楝子5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5~1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内热甚者,加胡黄连、银柴胡,以清退虚热;若头晕目眩者,加菊花、天麻,以清热止眩;若苔藓色白者,加少许附子、桂枝,以温阳化气;若盗汗者,加牡蛎、五味子,以收敛阴津等。
【药物功效】 方中熟地黄、生地黄,滋阴养血,填精益髓。北沙参养肝阴。麦冬滋肝阴,清虚热。枸杞子滋养肾阴而涵肝木。当归补肝血而化阴。山药补益脾胃,生化气血。山茱萸补养肝肾,固涩精气。泽泻泻熟地黄壅滞。茯苓渗湿健脾,既助山药补气健脾益肾,又使山药固脾不恋湿。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使山茱萸温阳不助热。川楝子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制约滋补药而不壅滞气机,还能清泻郁热。
(六)气血郁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呈白色或暗紫条状、环状、网状或斑块状,口舌僵硬。
2. 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情绪低落、舌暗红或边紫、苔薄、脉弦或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夜间痛甚、或急躁易怒、或口腔黏膜暗紫、或黏膜增粗、或女子月经不调。
【治则与选方】 行气解郁、活血化瘀。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处方用药】 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生地黄9g川芎5g 赤芍6g 牛膝9g 桔梗5g 柴胡3g 枳壳6g 甘草3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胸胁胀满者,加陈皮、青皮,以行气解郁;若疼痛甚者,加五灵脂、蒲黄,以化瘀止痛;若口舌僵硬者,加远志、石菖蒲,以化痰开窍;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以通下泻瘀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生地黄、川芎,活血行血化瘀,兼清郁热。柴胡疏肝理气,调理气机。枳壳行气降气,与柴胡相用,一升一降,调理升降气机。当归补血活血,与桃仁等相用,活血中补血,化瘀不伤血。桔梗引药上行,宣畅气机。牛膝引药下行,使瘀血从下而去。甘草益气帅血,调和药性。
(七)脾胃虚弱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呈白色条状、环状、网状或斑块状,嗳腐嘈杂。
2. 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弱或沉细。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面色不荣、或不思饮食、或食不知味、或口腔黏膜灰白、或黏膜糜烂、或肢体困重、或大便溏泄。
【治则与选方】 补益脾胃、生化气血。可选用黄芪建中汤与六君子汤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9g 炙甘草6g 白芍18g 生姜9g 大枣12枚 胶饴70ml 黄芪5g 人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陈皮10g 半夏1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胶饴冲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腹胀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除胀;若嗳腐者,加山楂、莱菔子,以消食和胃;若黏膜糜烂者,加当归、山药,以生化气血;若大便溏泄者,加薏苡仁、肉豆蔻、诃子,以渗湿收涩止泻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芪、人参、白术,补益脾胃,益气化血。胶饴补益脾胃,缓急止痛。白芍养血补血,缓急止痛。桂枝温阳化气,辛散升举。生姜温暖脾胃。半夏降逆醒脾和胃。陈皮理气和胃。茯苓渗利湿浊。大枣、甘草,补益脾胃,和合中气。
(八)脾胃寒湿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呈白色条状、环状、网状或斑块状,口腻口涩。
2. 辨证要点 病因食凉加重、舌质淡、苔白腻或厚、脉迟或沉。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手足不温、或食不知味、或口腔黏膜灰暗、或黏膜糜烂、或肢体困重、或大便不爽。
【治则与选方】 温中散寒、醒脾化湿。可选用理中丸与平胃散合方。
【处方用药】 人参9g 干姜9g 炙甘草9g 白术9g 苍术25g 厚朴21g 陈皮21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2~1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寒甚者,加附子、吴茱萸,以温中散寒;若湿甚者,加茯苓、薏苡仁,以渗利水湿;若口腔黏腻者,加藿香、佩兰,以芳香醒脾化湿;若肢体困重者,加川芎、桂枝,以温阳通滞,行气理血等。
【药物功效】 方中干姜温中祛寒。人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益气,和胃燥湿。苍术燥湿醒脾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厚朴理气化湿,助苍术行气燥湿。陈皮理气和胃醒脾,助苍术燥湿化湿。炙甘草益气缓急,既助干姜温阳,又助人参、白术益气。
(九)气血虚弱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呈白色或淡灰条状、环状、网状或斑块状,口干口涩。
2. 辨证要点 头晕目眩、面色不荣、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失眠多梦、或指甲无光泽、或口腔黏膜淡白、或黏膜糜烂、或倦怠乏力、或嗜卧。
【治则与选方】 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可选用八珍汤。
【处方用药】 人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白芍10g 熟地黄10g 甘草8g 生姜10g 大枣10枚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山药,以益气补虚;若血虚甚者,加阿胶、龙眼肉,以补血养血;若口干者,加麦冬、生地黄,以化生阴津;若口涩者,加枸杞子、女贞子,以滋补阴津等。
【药物功效】 方中人参大补人体一身之气。熟地黄大补人体一身之血,与人参相用,补益气血。白术、大枣、茯苓,健脾益气,助人参补益中气。当归、白芍,养血补血和血,助熟地黄大补阴血。川芎活血行气,使补血药补而不浊腻。生姜调和脾胃,使补气药而不壅滞。甘草补益中气。
医案助读
李某,女,22岁,信阳人。主诉5年前在北京等地检查,诊断为口腔黏膜扁平苔藓,服用激素类西药,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停药则又发作,也多次服用中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因舌头僵硬、麻木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口腔颊部黏膜呈灰白色条状,舌头僵硬,口腔粗糙麻木不适,舌下静脉怒张且色紫,饮食无味,口腻,大便干结,舌质红夹瘀斑,苔黄略腻,脉涩。辨为湿热夹瘀证,治当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给予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与失笑散合方,半夏12g,黄芩10g,红参10g,干姜10g,炙甘草10g,黄连10g,附子5g,大黄6g,大枣12枚,赤小豆35g,当归30g,五灵脂12g,蒲黄12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二诊:舌硬略有改善,大便通畅,以前方6剂。三诊:口腔麻木粗糙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较前明显减轻,以前方治疗6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口腻、口腔黏膜呈灰白色条状辨为湿热,再根据舌头僵硬、口腔粗糙麻木不适、舌夹瘀斑、脉涩辨为瘀,因腹胀、大便干结辨为热结,以此辨为湿热夹瘀证。方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以附子泻心汤泻热通阳,以赤小豆当归散泻热理血通脉;失笑散活血化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辨治口腔黏膜扁平苔藓,一要忌食辛辣,二要保持口腔卫生,三要多食蔬菜,四要避免过于劳累,以此则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