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胸骨痛可以吃益气养血口服液吗

胸骨痛可以吃益气养血口服液吗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食管引起的一种疾病。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还能治疗慢性胃炎或慢性食管炎等病证表现而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或慢性食管炎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干姜温暖脾胃,防止苦寒药伤胃。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食管引起的一种疾病。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还能治疗慢性胃炎或慢性食管炎等病证表现而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或慢性食管炎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 病因 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

2. 病理 胃食管之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层增生;黏膜固有层乳头向上皮腔面延长;固有层内炎症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糜烂及溃疡;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称之为Barrett食管。

【临床表现】

1. 典型症状 以烧心、反酸等为主要表现,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加重,或夜间入睡时发生。

2. 非典型症状 以胸痛(类似心绞痛)、吞咽困难等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咳嗽、哮喘、咽喉不利(癔球症)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 内镜检查 食管中下段黏膜充血、水肿、破损,表面糜烂及浅小溃疡,或狭窄。

2. 24小时食管pH监测 在检查前3天应停用抑酸药与促进胃动力药。

3. 食管滴酸试验 胸骨后疼痛或烧心的患者为阳性。

4.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

【治疗方法】

1. 促胃肠动力药 可选用口服多潘立酮,成人1次半片~1片,每日2~3次,饭前15~30分钟服。

2. 抑酸药

(1)H2受体桔抗药:口服西咪替丁,成人1次1粒,每日2次,24小时内不超过4粒。

(2)质子泵抑制药:口服奥美拉唑1次20~60 mg(1次1~3片),每日1~2次。晨起吞服或早晚各1次,疗程通常为4~8周。

(3)碱性抗酸药:可选用氢氧化铝或铝碳酸镁。

三、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热扰胸膈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胸骨后烧心、反酸、胸膈烦热。

2. 辨证要点 口干欲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浮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口苦、或恶心、或呕吐、或胸中疼痛、或口臭,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清宣郁热、和胃制酸。可选用栀子豉汤、泻心汤与戊己丸合方。

【处方用药】 大黄6g 黄连12g 黄芩3g 白芍12g 吴茱萸12g 淡豆豉10g 栀子14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大便干结者,大黄煎煮约1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8~12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胸胀者,加枳实、瓜蒌,以开胸除胀;若胸痛者,加五灵脂、蒲黄,以活血止痛;若胸中烦热者,加竹叶、石膏,以清泻蕴热;若大便干结者,加芒硝、厚朴,以行气软坚,泻热通便等。

【药物功效】 方中栀子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大黄泻热于下。黄连、黄芩,清泻郁热,燥湿制酸。吴茱萸辛热开达,疏利气机,兼防苦寒药凝滞。白芍敛阴泻热,缓急止痛。淡豆豉气味清轻,宣散郁热从表而散,和中益胃,防止清泻伤中。

(二)肝郁胃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胸骨后烧心、反酸、胸膈烦热。

2. 辨证要点 口干、急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嗳气、或胁胀、或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或口苦、或面颊红赤、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疏肝清热、和胃降逆。可选用丹栀逍遥散与左金丸合方。

【处方用药】 当归10g 白芍10g 茯苓10g 白术10g柴胡10g 牡丹皮10g 栀子10g 甘草6g 黄连18g 吴茱萸3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煎药时加入薄荷5g、生姜10g;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夹瘀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津伤者,加天花粉、生地黄,以养阴生津;若呕吐者,加竹茹、陈皮,以和胃降逆;若大便干结者,加芒硝、大黄,以泻热通便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白术健脾益气,扶脾和肝。当归补血荣肝。白芍补血敛阴,与柴胡相用,一疏一敛,调和肝气;与当归相用,以增补血之用。茯苓益气渗利,助白术健脾。薄荷解郁,助柴胡疏肝理气醒脾。生姜调和脾胃。黄连清泻郁热,燥湿制酸。吴茱萸辛热开达,疏利气机,兼防苦寒药凝滞。甘草益气和中。

(三)脾胃瘀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胸骨后烧心、反酸、胸膈烦热。

2. 辨证要点 夜间痛甚、嗳气频繁、舌质红、苔薄黄、脉涩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恶心、或呕吐、或疼痛固定、或痛如针刺、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清泻胃热、化瘀通络。可选用白虎汤、泻心汤、失笑散与左金丸合方。

【处方用药】 石膏50g 知母18g 大黄6g 黄连18g 黄芩10g 五灵脂12g 蒲黄12g 粳米18g 吴茱萸3g 甘草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0分钟;大便干结者,大黄煎煮约1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热甚者,加栀子、竹叶,以清泻郁热;若嗳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泻浊逆;若瘀甚者,加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若反酸者,加乌贼骨、瓦楞子,以和胃制酸等。

【药物功效】 方中石膏、知母,清泻胸膈郁热。大黄、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导热下行。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吴茱萸通阳散结,兼防寒药凝滞。粳米、甘草,益气和中,兼防寒药损伤胃气。

(四)中虚湿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胸骨后烧心、反酸、胸膈烦热。

2. 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或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面色萎黄,或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胃脘胀痛、或心下痞满。

【治则与选方】 清热燥湿、健脾益气。可选用半夏泻心汤与戊己丸合方。

【处方用药】 黄连12g 黄芩9g 半夏12g 干姜9g 人参9g 大枣12g 白芍12g 吴茱萸6g 炙甘草9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不思饮食者,加麦芽、山楂,以消食和胃;若胃脘胀痛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降逆;若胸膈烦热者,加栀子、淡豆豉,以清宣郁热;若反酸甚者,加乌贼骨、瓦楞子,以和胃制酸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半夏醒脾燥湿降逆。干姜温暖脾胃,防止苦寒药伤胃。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吴茱萸配黄连制酸降逆,调和阴阳。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虚,兼防寒药伤胃。

(五)中虚夹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胸骨后烧心、或反酸、吞咽不利或困难。

2. 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舌暗红或紫、苔薄白或腻、脉涩或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形体消瘦、或面色不荣、或不思饮食、或倦怠嗜卧、或心下痞满。

【治则与选方】 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生化汤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12g 炙甘草12g 白术9g 人参9g干姜9g 当归24g 川芎9g 桃仁3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腹胀者,加厚朴、陈皮,以行气除胀;若呕吐者,加半夏、生姜,以降逆和胃;若大便溏泄者,加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若瘀血甚者,加五灵脂、蒲黄,以活血化瘀;若寒盛者,加肉桂、吴茱萸,以温中散寒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桂枝温中散寒,温阳益气。人参补益脾胃。干姜温阳散寒,醒脾和胃。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调经止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桃仁破血逐瘀。甘草益气帅血,和中缓急。

(六)脾胃虚寒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胸骨后疼痛、或反酸、胃脘胀满。

2. 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或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形体消瘦、或泛吐清水、或不思饮食、或胸中畏寒、或不喜冷食。

【治则与选方】 温阳散寒、健脾益气。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吴茱萸汤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12g 炙甘草12g 白术9g 人参9g干姜9g 吴茱萸24g 生姜18g 大枣12枚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2~1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胸骨后疼痛者,加郁金、延胡索,以活血止痛;若气逆者,加丁香、柿蒂,以降逆和胃;若胸闷者,加紫苏叶、半夏,以行气降逆;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山药,以益气健脾;若寒盛者,加肉桂、花椒,以温中散寒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桂枝温中散寒,温阳益气。人参补益脾胃。干姜、生姜、吴茱萸,温阳散寒,醒脾和胃。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大枣、甘草,益气和中,缓急止痛。

(七)痰瘀扰胸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胸骨后疼痛、或反酸、胃脘胀满。

2. 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或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形体肥胖、或夜间痛甚、或肢体困重、或头沉头昏、或胸闷、或咽中不利。

【治则与选方】 醒脾化痰、活血化瘀。可选用桂枝茯苓丸与二陈汤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12g 茯苓12g 白芍9g 桃仁12g 牡丹皮12g 半夏15g 橘红15g 甘草5g 生姜18g 乌梅1枚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痰甚者,加天南星、苍术,以醒脾燥湿化痰;若瘀甚者,加水蛭、虻虫,以破血逐瘀;若痛甚者,加五灵脂、蒲黄,以化瘀止痛;若气郁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降逆;若肢体困重者,加苍术、川芎,以醒脾燥湿,行气理血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桂枝温通经脉,化瘀行滞,消散癥块。茯苓利水消痰,渗湿降泻,消利水结。桃仁破血化瘀,消癥攻坚,调畅血脉。牡丹皮散血行瘀,清退伏热。白芍养血活血,入络破血行瘀。半夏燥湿化痰,治生痰之源,降逆和胃。橘红理气燥湿,醒脾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使脾主运化水湿。生姜既能助半夏、橘红降逆理气,又能助半夏、橘红和胃化痰,并能解半夏毒性。用乌梅少许,敛阴生津,制约燥湿化痰药不伤阴津。甘草益气祛痰,并调和诸药。

(八)阴虚痰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胸骨后灼热、或闷痛、或反酸。

2. 辨证要点 五心烦热、或胸骨后沉闷、舌红少苔、或苔厚腻、脉细或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口干咽燥、或口干不欲多饮、或肢体困重、或头沉头昏、或盗汗、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养阴生津、清热化痰。可选用百合滑石散、增液汤与小陷胸汤合方。

【处方用药】 百合10g 滑石30g 生地黄24g 麦冬24g玄参24g 黄连3g 半夏12g 全瓜蒌3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痰热甚者,加薏苡仁、茯苓,以健脾益气,利湿化痰;若烦热者,加黄芩、知母,以清热除烦;若胃脘疼痛者,加郁金、柴胡、川楝子,以行气散结止痛;若舌苔黄腻者,加胆南星、贝母,以清热降逆化痰;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生姜,以降逆和胃清热等。

【药物功效】 方中百合、麦冬,滋阴清热。生地黄、玄参,清热凉血滋阴。滑石清热利湿化痰。黄连清热燥湿,消痞除痰。半夏宣降气机,燥湿化痰。全瓜蒌清热益阴,导热下行,化痰涤饮而不伤阴。

医案助读

党某,女,63岁,郑州人。主诉有8年胃食管反流病病史,曾在数地中央级及省市区级医院诊治,服用中西药虽能减轻症状,但停药后又复发,近因症状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胸骨后烧心疼痛,夜间痛甚,反酸,吞咽不利,倦怠乏力,形体消瘦,饮食不佳,口干欲饮热水,舌暗红略紫,苔白腻中心略黄,脉虚弱。辨为中虚夹瘀证,治当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给予桂枝人参汤与生化汤合方加味,桂枝12g,炙甘草12g,白术10g,红参10g,干姜10g,当归24g,川芎9g,桃仁3g,五灵脂12g,蒲黄12g,黄连10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3服。二诊:胸骨后烧灼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反酸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均较前又有好转,以前方治疗40余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用药2个月,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饮食不佳、倦怠乏力辨为中气虚弱,再根据夜间痛甚、舌暗红略紫辨为夹瘀,因口干欲饮热水、苔白腻中心略黄辨为夹郁热,以此辨为中虚夹瘀证。方以桂枝人参汤温阳散寒,健脾益气,以生化汤活血化瘀,加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黄连兼清泻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