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是指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的慢性溃疡的疾病。多发于秋冬或冬春之交,情绪异常诱发本病。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消化性溃疡,还能治疗慢性胃炎或胃食管反流病等病证表现而符合消化性溃疡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或胃食管反流病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 病因 致病原因如幽门螺杆菌、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以及其他因素等。
2. 病理 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活动期溃疡周围黏膜有炎症水肿。
【临床表现】 以发作性节律性空腹或午夜上腹痛(钝痛,或胀痛,或剧痛,或饥饿痛)为主,可伴有反酸、嗳气、上腹胀、恶心、呕吐等。
1. 复合溃疡 以幽门梗阻发生率较高。
2. 幽门管溃疡 疼痛节律性不明显,以呕吐为主。
3. 球后溃疡 以午夜痛或背部放射痛为主。
【检查与诊断】
1. 体征检查 发作期可有局限性压痛。
2. 胃镜检查 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或呈线形,边缘光整,底部覆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渗出物,周围黏膜可有充血、水肿,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
3. X线钡剂检查 龛影对溃疡有确诊价值。
4. 幽门螺杆菌检测 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与组织学检查以及幽门螺杆菌培养。
5. 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测定。
6.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治疗方法】
1. 保护胃黏膜药物 可选用口服硫糖铝、或选用枸橼酸铋钾等。
2. 抑酸药
(1)H2受体桔抗药:可选用口服西咪替丁,成人1次1粒,每日2次,24小时内不超过4粒。
(2)质子泵抑制药:可选用口服奥美拉唑,每次20~60 mg(1次1~3片),每日1~2次。晨起吞服或早晚各1次,疗程通常为4~8周。
(3)碱性抗酸药:可选用氢氧化铝、或选用铝碳酸镁。
3. 抗幽门螺杆菌 可选用克拉霉素、或选用阿莫西林、或选用甲硝唑、或选用左氧氟沙星等。单用治疗无效者可选用二联或三联合用药。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痰湿阻滞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或胃胀、吞酸。
2. 辨证要点 身重困倦、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或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胸膈痞闷、或胃脘痞塞、或恶心、或呕吐、或头晕目眩、或大便溏泄。
【治则与选方】 温暖脾胃、化痰除湿。可选用二陈汤与平胃散合方。
【处方用药】 半夏15g 橘红15g 茯苓9g 苍术25g 厚朴21g 陈皮21g 甘草9g 生姜18g 乌梅1枚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脾虚者,加白术、茯苓,以健脾燥湿利湿;若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若呕吐明显者,加竹茹、代赭石,以重镇降逆止呕;若腹泻明显者,加大腹皮、茯苓,以渗湿利湿等。
【药物功效】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治已生者痰,降逆和胃。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化痰,与半夏相伍,一升一降,调理气机。茯苓健脾渗湿,使脾主运化水湿,使痰无从生,并使水湿从下而去。生姜既能助半夏、陈皮降逆理气,又能助半夏、陈皮和胃化痰,并能解半夏毒性。苍术燥湿醒脾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治病以求本。厚朴理气化湿,助苍术行气燥湿。用乌梅少许,敛阴生津,制约燥湿化痰药不伤阴津。甘草益气,使气能化湿,并调和药性。
(二)痰热阻滞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或胃胀、吞酸。
2. 辨证要点 身重困倦、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或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胸膈痞闷、或胃脘嘈杂、或口干不欲多饮、或胃脘痞塞、或恶心、或呕吐、或大便溏泄。
【治则与选方】 清热化痰、和中化湿。可选用半夏泻心汤与温胆汤合方。
【处方用药】 半夏12g 黄芩9g 人参9g 干姜9g 炙甘草9g 黄连3g 大枣12枚 竹茹12g 枳实12g 陈皮18g茯苓9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煎药时加生姜15g;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胃热明显者,加栀子、蒲公英,以清热泻火;若食少者,加神曲、香附,以行气消食;若湿邪阻滞者,加苍术、川芎,以燥湿行气;若脘腹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降泻浊逆。半夏醒脾和胃,燥湿和中。生姜、干姜,温中理脾和胃,兼防苦寒药伤中气。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陈皮理气化痰,助半夏温胃化痰。枳实理气化痰,助竹茹清胆降逆。茯苓益气健脾利湿,杜绝痰生之源。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
(三)痰食阻滞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或胃胀、吞酸。
2. 辨证要点 嗳腐吞酸、口腻、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或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食后痛胀、或胃脘痞塞、或厌食、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或矢气频作、或大便如败卵。
【治则与选方】 消食和胃、化痰降逆。可选用保和丸与温胆汤合方。
【处方用药】 山楂18g 神曲6g 茯苓9g 陈皮9g 连翘9g 莱菔子9g 半夏12g 竹茹12g 枳实12g 炙甘草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煎药时加生姜15g;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食积甚者,加槟榔、木香,以行气导滞;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以通下积滞;若吞酸者,加牡蛎、乌贼骨,以制酸止酸;若脘腹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重用山楂,能消一切饮食积滞,善于消肉食之积。神曲消食健脾,善于化酒食陈腐油腻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祛痰,善于消谷面蔬菜之积。半夏降逆燥湿,醒脾和胃止呕。陈皮理气化湿,醒脾和胃。茯苓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杜绝痰生之源。连翘清热散结。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枳实理气化痰,助竹茹清胆降逆。生姜调理脾胃,和胃降逆。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四)肝郁胃滞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或胃胀、吞酸。
2. 辨证要点 急躁易怒、善太息、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沉或弦。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胸胁胀满、或嗳气则舒、或恶心、或呕吐、或情绪低落、或大便不爽。
【治则与选方】 疏肝解郁、行气和胃。可选用四逆散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12g 枳实12g 白芍12g 甘草12g厚朴24g 生姜24g 半夏12g 人参3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肝郁甚者,加陈皮、青皮,以行气降气导滞;若胃脘积滞者,加山楂、砂仁、豆蔻,以消食和胃,芳香化滞;若胸胁胀者,加薤白、木香,以通阳行气除胀;若脘腹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达阳气。白芍敛阴柔肝,泻肝缓急,和血通痹,固藏肝血。枳实行气破滞,解郁降逆,降泻浊气。厚朴下气除满,行气消胀。生姜宣散滞气,降逆消食。半夏醒脾降浊,开结行滞,行气除满。人参温补脾胃。甘草补中气,和脾胃。
(五)气虚郁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或胃胀、吞酸。
2. 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或腻、脉虚或沉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不思饮食、或面色不荣、或欲饮水且量少、或面色发热、或嗜卧、或大便溏泄。
【治则与选方】 健脾益气、清解郁热。可选用四君子汤与栀子豉汤合方。
【处方用药】 人参12g 白术12g 茯苓12g 甘草12g栀子15g 淡豆豉1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肝郁甚者,加陈皮、青皮,以行气降气导滞;若胃滞者,加砂仁、豆蔻,以芳香化滞;若胸胁胀者,加薤白、木香,以通阳行气除胀;若脘腹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人参补益中气。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茯苓健脾泻浊。栀子清泻郁热。淡豆豉透热外泄。炙甘草益气和中,兼防寒药伤胃。
(六)气虚寒结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或胃胀、吞酸。
2. 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虚或沉迟。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不思饮食、或面色不荣、或喜唾涎沫、或手足不温、或嗜卧、或大便初硬后溏。
【治则与选方】 健脾益气、温阳散寒。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补中益气汤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12g 甘草12g 白术9g 人参9g 干姜9g 黄芪15g 当归15g 陈皮5g 升麻5g 柴胡5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4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腹痛者,加白芍、延胡索,以柔肝止痛;若腹胀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除胀;若夹阴伤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滋阴敛阴;若寒甚者,加附子、吴茱萸,以温中散寒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桂枝温中散寒,温阳益气。人参,黄芪,补益脾胃。干姜温阳散寒,醒脾和胃。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当归补血,以使气从血中而生。升麻、柴胡,辛散升举,助人参、黄芪,升举阳气。陈皮理气和胃,调理气机。甘草益气化阳和阳。
(七)气虚夹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或胃胀、吞酸。
2. 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倦怠乏力、舌质暗紫、苔薄白、脉涩或虚。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不思饮食、或嘈杂、或夜间痛甚、或面色不荣、或面色晦暗。
【治则与选方】 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12g 甘草12g 白术9g 人参9g 干姜9g 五灵脂12g 蒲黄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7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腹痛者,加白芍、延胡索,以柔肝止痛;若腹胀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除胀;若瘀甚者,加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若气虚甚者,加山药、黄芪,以健脾益气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桂枝温中散寒,温阳益气。人参、黄芪,补益脾胃。干姜温阳散寒,醒脾和胃。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甘草益气化阳和阳。
(八)脾胃阴伤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或胃胀、嘈杂。
2. 辨证要点 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饥不欲食、或恶心、或呕吐、或胃脘灼热、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健脾养胃、益阴和中。可选用麦门冬汤与增液汤合方。
【处方用药】 麦冬168g 半夏24g 人参9g 甘草6g 粳米9g 大枣12枚 玄参30g 生地黄24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胃阴虚甚者,加玉竹、石斛,以滋养胃阴;若肾阴虚者,加枸杞子、鳖甲,以滋补肾阴;若血虚者,加熟地黄、白芍,以滋补阴血;若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若饥不思食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降逆等。
【药物功效】 方中重用麦冬养阴生津,滋液润燥。人参益气生津,调营和阴。粳米益脾胃,化生阴津。半夏开胃行津,调畅气机,降肺胃逆气,制约滋补壅滞气机。生地黄、玄参,清热凉血,养阴润燥,助麦冬清热养阴生津。大枣、甘草,益胃气,养脾阴。
医案助读
贾某,男,52岁,郑州人。主诉有多年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中西药,可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胃痛,胃胀,吞酸,夜间痛甚如针刺,饥饿疼痛明显,倦怠乏力,舌质暗紫,苔薄白,脉虚。辨为气虚夹瘀证,治当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给予桂枝人参汤与失笑散合方加味,桂枝12g,炙甘草12g,白术9g,红参9g,干姜9g,五灵脂12g,蒲黄12g,白芍24g,延胡索12g,山药15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3服。二诊:胃痛减轻,胃胀解除,以前方6剂。三诊:吞酸消除,胃痛止,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较前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20余剂,病已痊愈。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倦怠乏力、脉虚辨为气虚,再根据夜间痛甚如针刺、舌质暗紫辨为瘀,以此辨为气虚夹瘀证。方以桂枝人参汤补益中气,通达阳气,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加白芍益血缓急止痛,延胡索活血止痛,山药补益脾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