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柴胡舒肝丸多久一疗程

柴胡舒肝丸多久一疗程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因感染引起胆囊急性炎症病变,而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久延不愈转变而来。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慢性胆囊炎,还能治疗病毒性肝炎或慢性胰腺炎等病证表现而符合慢性胆囊炎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病毒性肝炎或慢性胰腺炎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竹茹清胆和胃,降逆化痰。

胆囊炎(cholecystitis)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因感染引起胆囊急性炎症病变,而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多由急性胆囊炎久延不愈转变而来。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慢性胆囊炎,还能治疗病毒性肝炎或慢性胰腺炎等病证表现而符合慢性胆囊炎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病毒性肝炎或慢性胰腺炎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 病因 细菌感染,胆汁潴留引起胆汁改变,胆固醇的代谢紊乱等。

2. 病理

(1)单纯性胆囊炎:胆囊壁充血,黏膜水肿,上皮脱落,白细胞浸润。

(2)化脓性胆囊炎:胆囊明显肿大,充血水肿、肥厚,表面可附有纤维脓性分泌物,有多量中性多核细胞浸润,有片状出血灶,黏膜发生溃疡,胆囊腔内充满脓液等。

(3)坏疽性胆囊炎:胆囊显著肿大,胆囊血运障碍,胆囊壁有散在出血、灶性坏死,小脓肿形成,或全层坏死,呈坏疽改变。

(4)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和瘢痕收缩,胆囊缩小,周围粘连。

【临床表现】 以右上腹疼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进油腻食物后加剧病情、嗳气以及黄疸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 体征检查 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胆囊有积水,可触及圆形光滑的囊性肿块。

2. 实验室检查 血中白细胞明显升高,总数在20×109/L以上者。

3. 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胆囊壁粗糙。

(2)CT检查:显示胆囊窝部有液平面脓肿。

4.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胆囊炎。

【治疗方法】

1. 对症治疗 腹痛剧烈可选用口服颠茄合剂,或选用口服阿托品0.5mg,或选用山莨菪碱(654-2)为5mg肌内注射,或选用口服哌替啶1次50~100mg,每日200~400mg;或选用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每次25~100mg,每日100~400mg;两次用药间隔不宜少于4小时。

2. 抗感染治疗 可选用口服诺氟沙星,成人每次0.1~0.2g,每日3~4次;或选用口服红霉素0.3g,每日4次,饭后服,或选用口服甲硝唑片,每日3次,每次1片(即0.2g),饭后服,孕妇禁用。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胆热气郁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痛、胁胀、胁下拘急。

2. 辨证要点 口苦、表情沉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细。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发热、或寒热阵作、或脘腹痞满、或呕吐、或情绪低落、或心烦急躁、或大便不调。

【治则与选方】 清胆调气、缓急止痛。可选用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24g 黄芩9g 人参9g 半夏12g 炙甘草9g 生姜9g 大枣12枚 枳实12g 白芍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表情沉默者,加陈皮、木香,以行气解郁;若胁胀痛者,加川楝子、郁金、延胡索,以行气除胀,活血止痛;若呕吐者,加旋覆花、竹茹,以降逆和胃;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麦芽、莱菔子,以消食和胃;或选用小柴胡汤与柴胡疏肝散合方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既疏少阳,又清少阳。黄芩清泻少阳胆热,使胆热从内而彻。半夏宣降气机,醒脾和中。生姜宣散郁结,兼制柴胡黄芩苦寒伤胃。枳实行气降逆。白芍柔肝缓急。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补中。

(二)胆胃湿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痛、胁胀、胃脘痞满。

2. 辨证要点 口苦、口渴、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滑或沉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身热、或寒热阵作、或呕吐、或身目发黄、或痛引肩背、口干不欲多饮。

【治则与选方】 清热燥湿、利胆和胃。可选用蒿芩清胆汤与泽泻汤合方。

【处方用药】 青蒿脑6g 淡竹茹9g 仙半夏5g 赤茯苓9g 黄芩9g 生枳壳5g 广陈皮5g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9g 泽泻15g 白术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胸胁胀甚者,加木香、香附,以行气导滞;若饮食不消者,加山楂、莱菔子,以消食和胃;若口苦甚者,加黄连、栀子,以清泻蕴热等。

【药物功效】 方中青蒿清透少阳胆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竹茹清胆和胃,降逆化痰。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茯苓利湿健脾,导湿下行。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陈皮理气化痰,开胸利膈。青黛清泻内热。滑石利湿清热。泽泻渗利水饮。白术健脾燥湿,升清降浊。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三)胆胃瘀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痛、胁下痞块、胁下拘急。

2. 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口苦、舌质红夹瘀、苔黄、脉涩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疼痛固定、或痛引腰背、肩、左胁肋、或面色黧黑、或胸胁胀痛、或头沉、或胃脘沉闷。

【治则与选方】 清利胆胃、活血化瘀。可选用大柴胡汤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24g 黄芩9g 白芍9g 半夏12g 生姜15g 枳实4g 大枣12枚 大黄6g 五灵脂12g 蒲黄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大便干结者,大黄煎煮约1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胃脘胀满者,加莱菔子、神曲,以消食化积;若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若胁痛者,加延胡索、桃仁,以行气活血止痛;若眩晕者,加天麻、菊花,以清眩止晕;若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黄连,以清心益血,舍魂安神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清少阳胆热,疏少阳胆郁。黄芩既可清少阳胆热,又可清阳明之热。枳实行气清热,消除痞满。大黄泻热,荡涤污浊滞物。白芍泻胆热,缓里急。生姜降逆和胃。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大枣益中气,兼防苦寒药伤胃。

(四)胆热夹寒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痛、胁肋满闷、胁下拘急。

2. 辨证要点 口苦、不欲多饮、舌淡红、苔白或黄、脉数或沉。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脘腹胀满、或手足不温、或寒热阵作、或恶心呕吐、或小便不利、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清胆调气、兼以温阳。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24g 桂枝9g 天花粉12g 黄芩9g牡蛎9g 炙甘草6g 干姜9g 黄连9g 人参9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滞者,加枳实、香附,以行气导滞;若热甚者,加栀子、淡豆豉,以清宣郁热;若夹寒明显者,加肉桂、吴茱萸,以温阳散寒;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清胆热、调气机。黄芩清泻胆热。天花粉清热化饮。牡蛎软坚散结。桂枝通达阳气,助阳化气。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降逆和中。干姜温阳散寒。人参补益脾胃。甘草益气和中,顾护脾胃。

(五)痰热气虚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痛、胁肋闷胀、胁下拘急。

2. 辨证要点 气短乏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或虚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胁肋脘腹痞满、或倦怠神疲、或面色潮红、或面色萎黄、或食油腻物腹胀、或大便不爽。

【治则与选方】 清热化痰、健脾益气。可选用小陷胸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处方用药】 黄连6g 半夏12g 全瓜蒌30g 黄芩9g 人参9g 干姜9g 炙甘草9g 大枣12枚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7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痰甚者,加竹茹、枳实,以清热理气化痰;若热甚者,加栀子、淡豆豉,以清宣郁热;若气虚者,加山药、黄芪,以健脾益气;若胁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降泻浊逆。半夏醒脾和胃,燥湿和中。干姜温中理脾和胃,防止苦寒药伤中气。全瓜蒌清热益阴,导热下行,化痰涤饮而不伤阴。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

(六)郁瘀气虚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痛、胁肋胀满、胁下拘急。

2. 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病因情绪变化加重、舌质暗或夹瘀斑、苔薄黄、脉虚弱或弦。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不思饮食、或面色萎黄、或嗜卧、或胁肋脘腹胀痛、或食油腻即腹泻。

【治则与选方】 健脾益气、行气活血。可选用四逆散、失笑散与四君子汤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12g 枳实12g 白芍12g 人参10g炙甘草10g 白术10g 茯苓10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7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郁甚者,加陈皮、青皮,以行气解郁;若瘀甚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若不思饮食者,加砂仁、豆蔻,以醒脾化食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理气。枳实行气降浊。白芍缓急止痛。人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益气渗利降浊。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炙甘草益气缓急止痛。

(七)阴虚血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痛、胃脘痞塞、胁下拘急。

2. 辨证要点 口咽干燥、舌质暗红或瘀紫、少苔或薄黄、脉细数或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胁肋隐痛、或胁肋刺痛、或手足心热、或盗汗、或头晕目眩、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滋补阴津、活血化瘀。可选用一贯煎与桃红四物汤合方。

【处方用药】 北沙参9g 麦冬9g 当归9g 生地黄24g枸杞子15g 川楝子5g 川芎3g 白芍6g 桃仁6g 红花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脾虚者,加人参、山药,以补气健脾;若肝郁者,加枳实、陈皮、青皮,以行气疏肝;若疼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若夹寒者,加附子、桂枝,以温阳通经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阴。北沙参养肝阴。麦冬滋肝阴,清虚热。枸杞子滋养肾阴而涵肝木。当归补肝血而化阴,参、麦、杞、归以助生地黄以滋补肝阴。川楝子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制约滋补药而不壅滞气机,还能清泻肝中郁热。白芍补血缓急止痛。桃仁、红花、川芎,行气活血化瘀。

(八)胆热扰心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痛、心烦、或谵语、胁下拘急。

2. 辨证要点 口苦、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胁痛拒按、或高热寒战、或寒热阵作、或身目发黄、或神志昏沉。

【治则与选方】 清热解毒、清心安神。可选用小柴胡汤、白虎汤与泻心汤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24g 黄芩9g 人参9g 半夏12g 炙甘草9g 生姜9g 大枣12枚 知母18g 石膏48g 粳米18g大黄6g 黄连3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大便干结者,大黄煎煮约1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8~10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若血热者,加生地黄、玄参,以清热凉血;若口苦者,加大黄连用量、栀子,以清热泻火;若心烦者,加竹叶、栀子,以清心除烦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既疏少阳,又清少阳。黄芩清泻少阳胆热,使胆热从内而彻。半夏宣降气机,醒脾和中。生姜宣散郁结,兼制柴胡黄芩苦寒伤胃。知母清阳明胃热,生津除烦止渴。石膏泻热生津,养阴退热。大黄泻热下行。黄连泻热解毒。人参、粳米、甘草、大枣,益气补中。

医案助读

马某,女,42岁,郑州人。主诉有多年慢性胆囊炎病史,多次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近因胁痛、心下痞满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胁肋胀痛,胁下拘急,病因情绪变化加重,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暗夹瘀斑,苔薄黄,脉虚弱。辨为郁瘀气虚证,治当健脾益气,行气活血,给予四逆散、失笑散与四君子汤合方加味,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红参10g,炙甘草10g,白术10g,茯苓10g,五灵脂10g,蒲黄10g,山楂24g,山药15g,陈皮15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3服。二诊:胁肋胀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倦怠乏力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症状表现达到有效控制,以前方治疗20剂,经B超复查,胆壁粗糙消失。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提示:根据胁肋胀痛、病因情绪变化加重辨为气郁,再根舌质暗夹瘀紫辨为瘀血,因倦怠乏力、脉虚弱辨为气虚,又因苔薄黄辨为热,以此辨为郁瘀气虚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以四君子汤补益中气,加山药健脾益气,陈皮行气和胃消食,山楂消食和胃通络。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