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胰腺炎假性囊肿最佳治疗方法

胰腺炎假性囊肿最佳治疗方法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临床表现将胰腺炎分为急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慢性胰腺炎淀粉酶可一过性增高,严重的胰外分泌功能不全时,血清胰型淀粉酶同工酶大多降低。

根据临床表现将胰腺炎分为急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或)胰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胰腺炎,还能治疗各种肝炎或各种胃炎等病证表现而符合胰腺炎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各种肝炎或各种胃炎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 病因 致病原因主要有胆道慢性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胰管阻塞、感染、药物、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慢性胰腺炎多由急性胰腺炎转变而来等。

2. 病理

(1)急性胰腺炎:急性水肿型以胰大、水肿、分叶模糊,质脆,病变累及部分或整个胰腺,胰腺周围有少量脂肪坏死;急性坏死型以红褐色或砂褐色,并有新鲜出血区,分叶结构消失,有较大范围的脂肪坏死灶,散落在胰腺及胰腺周围组织如大网膜,称为钙皂斑。

(2)慢性胰腺炎:胰腺胰泡萎缩,有弥漫性纤维化或钙化;腺管有多发性狭窄和囊状扩张,管内有结石、钙化和蛋白栓;胰管阻塞区可见局灶性水肿,炎症和坏死,也可合并假性囊肿。

【临床表现】

1. 急性胰腺炎 以持续性腹痛(钝痛、刀割样痛、钻痛、绞痛等)、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腹胀、发热、低血压、休克、手足抽搐、黄疸、腹水等为主要表现,以及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胰性脑病、败血症及真菌感染、高血糖。

2. 慢性胰腺炎 以腹痛(隐痛,钝痛,钻痛,甚至剧痛)、初为间歇性腹痛、继之转为持续性腹痛、腹胀、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嗳气、厌食油腻、倦怠乏力、消瘦、腹泻、夜盲、皮肤粗糙、出血、假性囊肿、黄疸等为主要表现,或出现胸腔积液、腹水、消化性溃疡、多发性脂肪坏死、血栓性静脉炎以及精神症状等。

【检查与诊断】

1. 体征检查

(1)急性胰腺炎: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肌紧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至脐、脐周围皮肤青紫。

(2)慢性胰腺炎:伴假性囊肿可触及到表面光滑的包块。

2. 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分析检查:急性胰腺炎出现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2)淀粉酶测定: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3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慢性胰腺炎淀粉酶可一过性增高,严重的胰外分泌功能不全时,血清胰型淀粉酶同工酶大多降低。

(3)C-反应蛋白:在胰腺坏死时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4)生化检查:空腹血糖高于10mmol/L反映胰腺坏死;重症急性胰腺炎血钙低于1.5mmol/L以下。

(5)胰腺内分泌测定:血清缩胆囊素慢性胰腺炎可高达80 000pg/ml(正常值为30~300pg/ml);血浆胰多肽慢性胰腺炎显著下降。

3. 影像学检查

(1)腹部平片:急性胰腺炎腹水出现弥漫性模糊影,腰大肌边缘不清;慢性胰腺炎第1~3腰椎左侧胰腺区钙化或结石。

(2)腹部B超:急性胰腺炎可见胰大,胰内及胰周围回声异常;慢性胰腺炎胰腺增大或缩小,边缘不清,密度异常,钙化斑或结石,囊肿等改变。

4.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胰腺炎。

【治疗方法】

1. 注意事项 禁食、肠胃减压。

2. 对症治疗

(1)腹痛剧烈:可选用口服哌替啶1次50~100mg,每日200~400mg;极量每次150mg,1日600mg。或选用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每次25~100mg,每日100~400mg;极量每次150mg,每日600mg;两次用药间隔不宜少于4小时。

(2)抗感染治疗:可选用抗生素,或选用喹诺酮类,或选用亚胺培南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成人每日1~2g,分2~4次。肌内注射可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配成混悬液,以减轻疼痛;静脉滴注可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解稀释,配成5mg/ml的浓度,缓慢静脉滴注;儿童每日60~100mg/kg,分3~4次。

(3)减少胰液分泌:急性胰腺炎可选用静脉滴注生长抑素250μg/h,连续72~120小时。

(4)抑制胰酶活性:可选用抑肽酶,第1、2日,20万~50万U/d,缓慢静脉推注(每分钟不超过2ml);维持剂量宜采用静脉滴注,2万~4万U/d。

3. 内镜治疗 通过内镜排除胰管蛋白栓子或结石,对于狭窄的胰腺可放置内支架引流。

4. 外科治疗。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郁热蕴结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隐痛)、腹胀、恶心、呕吐。

2. 辨证要点 病因情绪变化加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胁肋胀痛、或身热、或不思饮食、或急躁易怒、或腹泻、或善叹息。

【治则与选方】 疏利气机、清热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散与栀子豉汤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12g 陈皮12g 川芎9g 枳壳9g 白芍9g 香附9g 甘草3g 栀子14g 淡豆豉1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6~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郁者,加青皮、陈皮、川楝子,以疏肝行气止痛;若热甚者,加黄连、黄柏,以清热泻火;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生姜,以降逆止呕;若腹胀者,加砂仁、豆蔻,以醒脾和胃除胀;或选用逍遥散与栀子豉汤合方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乃治肝郁之要药。白芍敛肝柔肝,缓急止痛。香附调经理气止痛,助柴胡行气解郁。陈皮消食导滞和胃。枳壳理气降泻浊逆。川芎活血通络止痛。栀子清透郁热,解郁除烦,泻上焦之热从小便而去。淡豆豉气味清轻,宣散郁热从表而散,和中益胃,防止清泻药伤中。甘草益气,助白芍缓急止痛,并调和诸药。

(二)郁瘀夹寒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钻痛)、腹胀、恶心、呕吐。

2. 辨证要点 口淡不渴、舌暗红夹瘀斑、苔薄、脉弦或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夜间痛甚、或胁肋胀痛、或病因情绪异常加重、或胁下痞块(假性囊肿)、或不思饮食、或情绪低落、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疏肝理气、温阳化瘀。可选用四逆散、理中丸与桂枝茯苓丸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12g 枳实12g 白芍12g 人参12g白术12g 干姜12g 桂枝12g 桃仁12g 牡丹皮12g 茯苓12g 炙甘草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8~12个疗程;胰腺假性囊肿超过10厘米者,治疗需要4个月以上。

【配伍技巧】 若瘀甚者,加五灵脂、蒲黄,以活血化瘀止痛;若寒甚者,加吴茱萸、肉桂,以温阳散寒;若气郁者,加香附、木香,以行气解郁;若不思饮食者,加神曲、山楂、莱菔子,以消食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降泻浊逆。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桂枝温通经脉,化瘀行滞,消散癥块。茯苓利水消痰,渗湿降泻,消利水结。桃仁破血化瘀,消癥攻坚,调畅血脉。牡丹皮散血行瘀,清退伏热。白芍养血活血,入络破血行瘀。炙甘草益气缓急止痛。

(三)痰热胶结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钝痛)、脘腹胀闷、恶心、呕吐。

2. 辨证要点 口渴不欲多饮、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滑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肢体困重、或头沉、或嗳气、或身目发黄、或胁肋胀痛、或胁下痞块(假性囊肿)、或不思饮食、或大便不畅。

【治则与选方】 疏利气机、清热化痰。可选用茵陈蒿汤、小陷胸汤与温胆汤合方。

【处方用药】 茵陈18g 栀子14g 大黄6g 黄连3g 半夏12g 全瓜蒌30g 陈皮12g 竹茹12g 枳实12g 茯苓9g炙甘草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煎药时加入生姜3片;大便干结者,大黄煎煮约1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8~12个疗程;胰腺假性囊肿超过10厘米者,治疗需要4个月以上。

【配伍技巧】 若郁甚者,加青皮、木香,以行气破滞;若痰甚者,加苍术、泽泻,以醒脾渗湿化痰;若苔腻甚者,加白术、苦参,以苦温健脾,苦寒燥湿;若胁肋脘腹闷痛者,加木香、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茵陈清利郁热。大黄导热下行。栀子清热泻火。黄连清泻胃热,消除痞满。半夏宣降气机,燥湿化痰。全瓜蒌清热益阴,导热下行,化痰涤饮而不伤阴。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陈皮理气化痰,助半夏温胃化痰。枳实理气化痰,助竹茹清胆降逆。茯苓益气健脾利湿,杜绝痰生之源。生姜调理脾胃,和胃降逆。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四)痰食瘀结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脘腹胀闷、恶心、呕吐。

2. 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厌食油腻、舌红夹瘀、苔黄厚或腻、脉涩或滑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肢体困重、或头沉、或嗳腐、或身目发黄、或胁肋胀痛、或胁下痞块(假性囊肿)拒按、或不思饮食、或大便不畅。

【治则与选方】 消食化痰、化瘀散结。可选用保和丸、桂枝茯苓丸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 山楂18g 神曲6g 半夏9g 陈皮6g 连翘6g 莱菔子6g 桂枝12g 茯苓12g 牡丹皮12g 白芍12g桃仁12g 五灵脂12g 蒲黄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2个疗程;胰腺假性囊肿超过10厘米者,治疗需要4个月以上。

【配伍技巧】 若食积甚者,加麦芽、槟榔,以消食导滞;若瘀甚者,加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若痰甚者,加竹茹、旋覆花,以降逆化痰和胃;若身目发黄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退黄等。

【药物功效】 方中重用山楂,能消一切饮食积滞,善于消肉食之积。神曲消食健脾,善于化酒食陈腐油腻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祛痰,善于消谷面蔬菜之积。半夏降逆燥湿,醒脾和胃止呕。陈皮理气化湿,醒脾和胃。连翘清热散结。桂枝温通经脉,化瘀行滞,消散癥块。茯苓利水消痰,渗湿降泻,消利水结。五灵脂、蒲黄、桃仁,破血化瘀,消癥攻坚,通经止痛。牡丹皮散血行瘀,清退伏热。白芍养血活血,入络破血行瘀。

(五)气结血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刺痛)、脘腹胀闷、恶心、呕吐。

2. 辨证要点 急躁易怒、痛如针刺、舌红夹瘀、苔薄黄、脉弦或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情绪低落、或表情沉默、或身目发黄、或胁下痞块(假性囊肿)拒按、或肌肤甲错、或肢节疼痛、或烦躁不安、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行气解郁、活血化瘀。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桃核承气汤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12g 陈皮12g 川芎9g 枳壳9g 白芍9g 香附9g 桃仁9g 大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 芒硝6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大便干结者,大黄煎煮约15分钟,大便正常者,大黄用量为3g;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8~12个疗程;胰腺假性囊肿超过10厘米者,治疗需要4个月以上。

【配伍技巧】 若气郁甚者,加木香、枳实、槟榔,以行气导滞破结;若瘀甚者,加水蛭、虻虫,以破血逐瘀;若身目发黄者,加茵陈、栀子、黄柏,以清热燥湿退黄;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乃治肝郁之要药。白芍敛肝柔肝,缓急止痛。香附调经理气止痛,助柴胡行气解郁。陈皮消食导滞和胃。枳壳理气降泻浊逆。川芎活血通络止痛。五灵脂、蒲黄、桃仁,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桂枝通经散瘀,助桃仁破血祛瘀。大黄荡涤实热,通下瘀热。芒硝软坚散结,善于消瘀。甘草益气,帅血而行,以助祛瘀,兼防攻伐太过损伤正气。

(六)肝郁中虚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2. 辨证要点 病因情绪异常加重、食则脘腹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或虚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情绪不佳、或表情沉默、或倦怠乏力、或胁下痞块(假性囊肿)、或形体消瘦、或视力减退、或头晕目眩。

【治则与选方】 疏肝理气、健脾益气。可选用逍遥散与六君子汤合方。

【处方用药】 当归10g 白芍10g 柴胡10g 甘草6g 人参9g 白术12g 茯苓12g 陈皮5g 半夏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煎药时加入少许薄荷,生姜3片;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8~12个疗程;胰腺假性囊肿超过10厘米者,治疗需要4个月以上。

【配伍技巧】 若肝郁者,加木香、厚朴,以行气解郁;若脾胃虚弱者,加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若腹痛者,加延胡索、郁金、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若厌食油腻者,加山楂、麦芽,以醒脾消食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扶脾和肝。当归补血荣肝。白芍补血敛阴。茯苓益气渗利,助白术健脾。薄荷解郁,助柴胡疏肝理气醒脾。生姜调和脾胃。陈皮行气化痰。半夏醒脾燥湿。炙甘草益气缓急止痛。

(七)脾虚痰扰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2. 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因食油腻加重、舌质淡、苔厚腻、脉虚弱或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四肢软弱、或气短、或倦怠乏力、或胁下痞块(假性囊肿)、或形体消瘦、或面色不荣、或头晕目眩。

【治则与选方】 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与六君子汤合方。

【处方用药】 黄芪9g 白芍9g 桂枝9g 生姜18g 大枣12枚 炙甘草6g 人参9g 白术12g 茯苓12g 陈皮5g半夏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8~12个疗程;胰腺假性囊肿超过10厘米者,治疗需要4个月以上。

【配伍技巧】 若脾虚者,加大人参用量、山药,以补气健脾;若痰甚者,加苍术、砂仁、豆蔻,以醒脾燥湿化痰;若夹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若夹寒者,加吴茱萸、肉桂,以温阳散寒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桂枝温阳助卫,通利血脉。白芍养血补血,敛阴和营。生姜温阳散寒。茯苓益气渗利,助白术健脾。陈皮行气化痰。半夏醒脾燥湿。大枣、炙甘草,益气补中,生化气血。

(八)阴虚血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脘腹胀满、大便干结。

2. 辨证要点 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盗汗、或潮热、或面色红赤、或吐血、或便血、或牙龈出血、或胁下痞块(假性囊肿)、或形体消瘦、或皮肤干燥、或头晕目眩。

【治则与选方】 滋补阴津、清热凉血。可选用一贯煎与犀角地黄汤合方。

【处方用药】 北沙参9g 麦冬9g 当归9g 生地黄24g枸杞子15g 川楝子5g 水牛角30g 白芍9g 牡丹皮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2个疗程;胰腺假性囊肿超过10厘米者,治疗需要4个月以上。

【配伍技巧】 若阴虚甚者,加天冬、玉竹,以滋补阴津;若血热甚者,加玄参、知母,以凉血滋阴;若出血者,加白茅根、茜草、藕节,以清热凉血止血;若夹血虚者,加熟地黄、当归,以滋补阴血;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麻仁,以泻热润肠通便等。

【药物功效】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阴。北沙参养肝阴。麦冬滋肝阴,清虚热。枸杞子滋养肾阴而涵肝木。当归补肝血而化阴,参、麦、杞、归以助生地黄以滋补肝阴。川楝子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制约滋补药而不壅滞气机,还能清泻肝中郁热。水牛角清热凉血散血。白芍养血敛阴,与生地黄相用,以凉血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

医案助读

党某,男,30岁,洛阳人。主诉在4年前因急性胰腺炎在当地住院治疗,出院后每年急性发作至少1次。经B超检查:胰腺假性囊肿(22厘米),服用中西药,可症状表现时轻时重,数次经B超等检查,胰腺假性囊肿未见明显改善,近因饮食不佳、脘腹疼痛而前来诊治。刻诊:胃脘左胁略有隐隐作痛,情绪不佳,疲倦乏力,饮食不佳,口淡不渴,舌质略暗,苔薄,脉沉略涩。辨为郁瘀夹热证,治当理气化瘀,兼清热益气,给予四逆散、理中丸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桂枝12g,茯苓12g,桃仁12g,丹皮12g,王不留行40g,红参10g,白术15g,炙甘草12g,干姜12g。12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天分3服。二诊:诸证悉除,以前方12剂。三诊:症状改善明显,未有其他明显不适,用前方治疗60余剂,经B超复查:胰腺假性囊肿(8厘米)。四诊:经B超及CT复查,胰腺假性囊肿消失,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分3服,治疗半年。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情绪不佳辨为气郁;再根舌质暗、脉沉略涩辨为瘀血;因疲倦乏力辨为气虚;又因口淡不渴辨为寒;以此辨为郁瘀夹寒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以理中丸温中健脾;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消肿散结;加王不留行通络消肿。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