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夏泻心汤治疗肝炎

半夏泻心汤治疗肝炎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等。病毒性肝炎以肝损害为主,部分病人肝外器官可有一定损害。服用中药辨治病毒性肝炎,对保护肝功能,改善肝损伤,降低病毒指数,消除症状表现都比较容易,而欲达到完全治愈则非常困难。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等。本病多发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有家族聚集现象,以散发为主,无明显季节性。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病毒性肝炎,还能治疗病毒性肠胃炎或伤寒与副伤寒等病证表现而符合病毒性肝炎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病毒性肠胃炎或伤寒与副伤寒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预防:积极果断有效地控制传染源,科学有序地切断传播途径,积极保护或预防接种易感人群。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 病因 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2. 病理

(1)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侵入后,大量增殖,在肝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仅引起肝细胞轻微损害,随后细胞免疫起了作用。在后期体液免疫亦参与其中,由于甲型肝炎抗原性较强,容易激活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通过直接作用和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肝细胞病变主要是通过机体一系列免疫应答所造成,其中以细胞免疫为主。

(3)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直接杀伤作用,宿主免疫因素,自身免疫,以及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的参与而引起肝细胞病变、免疫损伤、细胞凋亡。

(4)丁型肝炎:宿主免疫反应参与肝细胞损伤。

(5)戊型肝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细胞免疫引起肝细胞损伤。

病毒性肝炎以肝损害为主,部分病人肝外器官可有一定损害。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单个或小群肝细胞变性、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或出现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现象。

【临床表现】

1. 急性肝炎

(1)急性无黄疸性肝炎: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肝大以及压痛、叩痛等为主要表现。

(2)急性黄疸性肝炎:以类似感冒(发热、恶寒、头痛、四肢酸痛等)、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肝区疼痛以及压痛、叩痛、身痒、肝大等为主要表现。

2. 慢性肝炎

(1)轻度: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头晕目眩、腹胀、肝区不适、失眠、尿黄、肝大以及压痛、叩痛等为主要表现。

(2)重度: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头晕目眩、腹胀、肝区不适、失眠、肝掌、蜘蛛痣、尿黄、大便不调、肝大以及压痛、叩痛等为主要表现。

3. 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以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神经、精神症状(嗜卧、性格改变、烦躁、昏迷等)、黄疸以及中毒鼓肠、肝臭、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等为主要表现。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以极度乏力、呕吐频繁、腹胀明显、不思饮食、或伴有脑水肿、消化道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

(3)慢性重型肝炎: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4. 淤阻型肝炎(又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以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为主要表现。

5. 肝炎肝硬化 以全身乏力、黄疸、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 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抗HAVIgM早期为阳性,3~6个月后转阴。抗HAVIgG出现稍晚,于2~3个月达到达到高峰,持续多年或终身。

(2)乙型肝炎:检测HBsAg与HBsAb,HBsAg在感染HBV 2周后即出现阳性。测定HBV-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3)丙型肝炎:抗HCVIgM和抗HCVIgG是HCV感染的重要标志。

(4)丁型肝炎:HDAg、抗HDIgM及抗HDIgG,HDAg阳性是诊断急性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5)戊型肝炎:抗HEVIgM和抗HEVIgG阳性是近期HEV感染的重要标志。

2. 肝功能检查

(1)ALT(血清谷丙酸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坏死。

(2)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持续升高,提示慢性肝炎。

(3)γ-GT(γ-谷氨酰转酞酶)升高,提示肝炎、肝癌、胆管阻塞。

(4)ALP(碱性磷酸酶)升高,提示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

(5)A(清蛋白)/G(球蛋白)比例倒置,提示重型肝炎、肝硬化。

(6)胆红素升高,提示重型肝炎、肝硬化。

(7)PTA高低与肝损伤程度成反比。

3. 影像学检查 有助于诊断阻塞性黄疸、脂肪肝、肝内占位性病变。

4. 肝组织病理检查 是诊断、衡量及评介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5. 体征检查 近期内肝大且有触痛,叩击痛;或伴有脾轻度肿大。

6.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治疗方法】

1. 慢性肝炎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或选用非特异性护肝药如维生素类、葡醛内酯(肝泰乐)等;或选用降酶药如联苯双酯;或选用退黄药如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2)免疫调节药:可选用胸腺素(胸腺肽),每日100~160mg,静脉滴注,3月为1疗程。

(3)抗病毒治疗:或选用α-干扰素治疗方案(成人),每次3~5MU,推荐用量为每次5MU,每周3次,皮下或肌内注射,疗程4~6个月,亦可延至1年。或选用拉米夫定治疗方案(成人),口服每次0.1g,每日1次;儿童最佳剂量为3mg/kg,每日1次;12岁后,用成人剂量100mg,每日1次,疗程3~6个月,亦可适当延长。或选用联合用药,如α-干扰素与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使用,或α-干扰素与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或胶氧无环鸟苷、或与r-干扰素联合应用,均可增强疗效。

2. 重型肝炎

(1)促进肝细胞再生: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胰高血糖素1mg和胰岛素10单位加入10%葡萄糖500ml,缓慢滴注,每日1次,2周1个疗程。

(2)肝细胞生长因子:每日120~200mg,静脉滴注,疗程1个月或更长。

(3)抗感染治疗:合并感染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他定静注或静脉滴注,成人0.5~2g/次,8~12小时1次;儿童,每日30~100mg/kg,分2~3次给药。或选用喹诺酮类如口服氧氟沙星,成人0.1~0.2g/次,2~3次/d;静脉滴注,成人400~600mg/d,分2~3次静脉输注,每200mg输注时间不应低于30分钟;严重感染可增至400mg/次,2次/d;本品可与生理盐水、5%葡萄糖液及林格液合用。二重感染时可选用抗真菌药如口服氟康唑,50~100mg/次,1次/d。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服用中药辨治病毒性肝炎,对保护肝功能,改善肝损伤,降低病毒指数,消除症状表现都比较容易,而欲达到完全治愈则非常困难。本节所言治疗疗程不是指治愈病毒性肝炎,而是专指恢复肝功能与改善症状表现。

(一)肝脾气虚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肋脘腹胀满、或疼痛。

2. 辨证要点 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或嗳气、或面色不荣、或大便溏泄、或大便初硬后溏。

【治则与选方】 补益肝脾、兼以疏肝。可选用六君子汤与四逆散合方。

【处方用药】 人参9g 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4g陈皮5g 半夏6g 柴胡12g 枳实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手足不温者,加干姜、桂枝,以温阳散寒;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山药,以益气健脾;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和胃;若大便溏泄者,加茯苓、山药,以健脾益气止泻等。

【药物功效】 方中人参补益脾胃,生化气血。白术益气健脾,助人参补益中气。茯苓渗湿,助人参、白术建脾益气。陈皮理气和胃。半夏醒脾燥湿。柴胡疏肝行气。枳实降泻浊逆。白芍益血缓急止痛。甘草益气,使气能化湿,并调和药性。

(二)肝胃虚寒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肋脘腹胀满、或疼痛。

2. 辨证要点 喜温喜按、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或紧。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喜饮热食、或不思饮食、或手足不温、或呕吐清水、或得食痛胀缓解、或头晕目眩。

【治则与选方】 温补肝胃、益气和胃。可选用黄芪建中汤与吴茱萸汤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9g 炙甘草6g 白芍18g 胶饴70ml黄芪5g 吴茱萸24g 人参9g 生姜18g 大枣12枚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胶饴冲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胀甚者,加香附、厚朴,以行气除胀;若虚甚者,加白术、山药,以健脾益气;若寒甚者,加肉桂、干姜,以温阳散寒;若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竹茹,以降逆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芪、人参,补益脾胃,益气化血。胶饴补益脾胃,缓急止痛。白芍养血补血,缓急止痛。吴茱萸温阳散寒。桂枝、生姜,温暖脾胃止痛。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和合中气。

(三)肝脾郁滞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肋脘腹胀痛、痛无定处、胸闷、嗳气。

2. 辨证要点 病因情绪变化加重、食则腹胀、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或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恶心呕吐、或善叹息、或头昏、或失眠、多梦、或急躁易怒、或嘈杂、或口干。

【治则与选方】 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可选用柴胡疏肝散与保和丸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12g 陈皮12g 川芎10g 枳壳10g白芍10g 香附10g 炙甘草3g 山楂18g 神曲6g 半夏9g茯苓9g 连翘6g 莱菔子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7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肝郁甚者,加木香、青皮,以行气解郁;若胃气郁者,加砂仁、藿香,以芳香醒脾和胃;若口腻者,加黄连、黄芩、苍术,以清热除湿;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乃治肝郁之要药。白芍敛肝柔肝,缓急止痛。香附调经理气止痛,助柴胡行气解郁。陈皮理气化湿,醒脾和胃。枳壳理气降泻浊逆。川芎活血通络止痛。重用山楂,能消一切饮食积滞,善于消肉食之积。神曲消食健脾,善于化酒食陈腐油腻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祛痰,善于消谷面蔬菜之积。半夏降逆燥湿,醒脾和胃止呕。茯苓益气健脾,渗利湿浊。连翘清热散结。炙甘草益气和中。

(四)肝胃湿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肋脘腹胀痛、恶心呃逆、或身目发黄。

2. 辨证要点 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胸闷痞塞、或嗳气、或嘈杂、或恶心、或口臭、或渴不欲饮、或食后腹胀加重、或身体困重、或大便不畅。

【治则与选方】 疏肝和胃、清热化湿。可选用茵陈蒿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处方用药】 茵陈18g 栀子14g 大黄6g 半夏12g 黄芩9g 人参9g 干姜9g 炙甘草9g 黄连3g 大枣12枚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湿甚者,加茯苓、薏苡仁,以健脾利湿;若热甚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利湿热;若肝郁者,加柴胡、枳实,以疏肝行气;若饮食不消者,加山楂、麦芽,以消食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茵陈清热利湿。大黄泻热导滞。栀子、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降泻浊逆。半夏醒脾和胃,燥湿和中。干姜温中理脾和胃,防止苦寒药伤中气。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

(五)肝脾瘀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肋脘腹疼痛、饮食不消、或身目发黄。

2. 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舌暗红夹瘀斑、苔薄或黄、脉涩或沉。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疼痛拒按、或夜间加重、或嘈杂、或吐血、或便血、或叹息、或不思饮食。

【治则与选方】 调理肝脾、活血化瘀。可选用四逆散、失笑散与丹参饮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12g 白芍12g 枳实10g 炙甘草12g 蒲黄10g 五灵脂10g 生地黄12g 丹参30g 檀香5g砂仁5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6~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肝郁者,加大柴胡、枳实用量,以疏肝理气;若瘀血甚者,加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若腹胀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除胀;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神曲、莱菔子,以消食和胃;若夹热者,加牡丹皮、赤芍,以凉血活血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行气。枳实行气降逆。白芍柔肝缓急。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檀香醒脾和胃化瘀。砂仁芳香醒脾消食。炙甘草益气和中,帅血行瘀。

(六)肝脾痰湿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肋脘腹疼痛、饮食不消、或食则痞满。

2. 辨证要点 口黏不渴、表情沉默、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滑或沉。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身体沉重、或头沉、或嗳气、或头晕目眩、或嗜卧、或脘腹痞塞不通、或大便不爽。

【治则与选方】 调理肝脾、燥湿化痰。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与二陈汤合方。

【处方用药】 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9g 甘草6g 半夏15g 橘红15g 茯苓9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煎药时加入生姜7片,乌梅1个;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苔黄者,加黄连、枳实,以清热行气燥湿;若苔白腻者,加大白术、茯苓用量、苍术,以健脾燥湿利湿;若脘腹痞塞不通者,加木香、槟榔、厚朴,以行气导滞;若恶心呕吐者,加莱菔子、竹茹、陈皮,以行气降逆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茯苓能补能泻,补则益中气,泻则利饮邪。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气化痰湿。白术健脾燥湿,温胃化饮。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橘红理气燥湿,醒脾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使脾主运化水湿,使痰无从生,并使水湿从下而去。生姜既能助半夏、陈皮降逆理气,又能助半夏、陈皮和胃化痰,并能解半夏毒性。用乌梅少许,敛阴生津,制约燥湿化痰药不伤阴津。甘草补益中气,调和诸药。

(七)肝胆郁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肋脘腹胀痛、或胁肋不舒、胸闷。

2. 辨证要点 表情沉默、不欲言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细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病因情绪异常加重、或善叹息、或不思饮食,或头晕目眩、或发热、或口干、或急躁易怒、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 疏利肝胆、清热解郁。可选用小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合方。

【处方用药】 柴胡24g 黄芩9g 人参9g 半夏12g 炙甘草9g 生姜9g 大枣12枚 茵陈18g 栀子14g 大黄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5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郁者,加香附、木香,以行气解郁;若热郁者,加黄连、龙胆草,以清热燥湿;若湿甚者,加茯苓、薏苡仁、车前子,以渗湿泻湿;若黄疸者,加黄柏、茯苓,以利湿燥湿退黄等。

【药物功效】 方中柴胡既疏少阳,又清少阳。黄芩清泻少阳胆热,使胆热从内而彻。半夏宣降气机,醒脾和中。生姜宣散郁结,兼制柴胡黄芩苦寒伤胃。茵陈清利阳明湿热,疏利肝胆气机,降泻浊逆退黄。栀子清热燥湿除烦。大黄泻热燥湿,推陈致新,导瘀下行。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补中,兼防苦寒药伤胃。

(八)肝胃阴虚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肋脘腹胀痛、或饥不欲食、嘈杂。

2. 辨证要点 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脘腹灼热、或胁下烦热、或盗汗、或胃脘痞塞、或大便干结、或小便短赤。

【治则与选方】 滋补肝胃、养阴生津。可选用一贯煎与麦门冬汤合方。

【处方用药】 北沙参9g 当归9g 生地黄24g 枸杞子15g 川楝子5g 麦冬168g 半夏24g 人参9g 甘草6g 粳米9g 大枣12枚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阴虚甚者,加玄参、玉竹,以滋补阴津;若内热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泻内热;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若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等。

【药物功效】 方中重用麦冬、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阴。北沙参养肝阴。枸杞子滋养肾阴而涵肝木。当归补肝血而化阴,参、麦、杞、归以助生地黄以滋补肝阴。川楝子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制约滋补药而不壅滞气机,还能清泻肝中郁热。人参益气生津,调营和阴。粳米补益脾胃,化生阴津。半夏开胃行津,调畅气机,降肺胃逆气,制约滋补壅滞气机。大枣、炙甘草,益胃气,养脾阴。

(九)郁热夹寒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肋脘腹胀痛、或胁肋不舒、胸闷。

2. 辨证要点 口干咽燥、喜饮热水、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或沉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嘈杂、或泛酸、或恶心、或呕吐、或手足心热、或手足不温、或不思饮食。

【治则与选方】 清解郁热、温阳散寒。可选用栀子大黄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处方用药】 栀子14g 大黄3g 枳实5g 淡豆豉24g半夏12g 黄芩9g 人参9g 干姜9g 炙甘草9g 黄连3g大枣12枚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7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腹胀者,加砂仁、木香,以醒脾导滞;若胁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若气虚者,加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若嗳腐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栀子清泻湿热从小便而去。大黄清泻湿热从大便而去。枳实破气行滞,使湿热不得留结而溃散。淡豆豉轻清宣散,行气消满。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降泻浊逆。半夏醒脾和胃,燥湿和中。干姜温中理脾和胃,防止苦寒药伤中气。人参、大枣、甘草,温补中气,健脾和胃。

(十)阴虚夹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胁肋脘腹胀痛、或饥不欲食、嘈杂。

2. 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舌红夹瘀斑、少苔、脉细或细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脘腹灼热、或胁下烦热、或疼痛拒按、或夜间痛甚、或盗汗、或大便干结、或小便短赤。

【治则与选方】 养阴生津、活血化瘀。可选用一贯煎与桂枝茯苓丸合方。

【处方用药】 北沙参9g 当归9g 生地黄24g 枸杞子15g 川楝子5g 麦冬12g 桂枝12g 茯苓12g 桃仁6g 白芍12g 牡丹皮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6~8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阴虚甚者,加玄参、玉竹,以滋补阴津;若瘀甚者,加红花、川芎,以活血化瘀;若腹胀者,加枳实、山楂,以行气消食和胃;若大便干结者,加玄参、火麻仁、郁李仁,以滋阴润肠通便等。

【药物功效】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阴。北沙参养肝阴。麦冬滋肝阴,清虚热。枸杞子滋养肾阴而涵肝木。当归补肝血而化阴,参、麦、杞、归以助生地黄以滋补肝阴。川楝子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制约滋补药而不壅滞气机,还能清泻肝中郁热。桂枝温通经脉,化瘀行滞,消散癥块。茯苓利水消痰,渗湿降泻。桃仁破血化瘀,消癥攻坚,调畅血脉。牡丹皮散血行瘀,清退伏热。白芍养血活血,入络破血行瘀。

医案助读

于某,男,31岁,郑州人。主诉在6年前发现乙肝大三阳,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医院工作,曾多次服用中西药,数次检查仍是大三阳,近1年来出现右胁及胃脘部轻度不适,欲服用中药治疗。刻诊:胁肋脘腹胀闷,表情沉默,不欲言语,口苦,急躁,大便偏干,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略弱。辨为肝胆郁热证,治当疏利肝胆,清热解郁,给予小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合方加味,柴胡24g,黄芩9g,红参9g,姜半夏12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12枚,茵陈18g,栀子14g,大黄6g,桂枝10g,白芍20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二诊:胁肋脘腹胀闷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口苦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情绪转佳,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证变化而酌情加减治疗11个月,经复查,乙肝三大阳转阴,病毒指数降至正常,在治后1年内数次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随访2年,各项指标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表情沉默、不欲言语辨为肝胆郁滞;再根据舌质红,苔薄黄辨为热;因乏力、脉略弱辨为夹气虚,以此辨为肝胆郁热证。方以小柴胡汤清胆热,调气机,益正气;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导热下行;加白芍柔肝缓急;桂枝通阳;兼防寒药伤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