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而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副伤寒与伤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演变与治疗方法基本相同。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伤寒与副伤寒,还能治疗病毒性肠胃炎或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等病证表现而符合伤寒与副伤寒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病毒性肠胃炎或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预防:积极果断有效地控制传染源,科学地有序地切断传播途径,积极保护或预防接种易感人群。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 病因 伤寒致病原因是伤寒杆菌;而副伤寒致病原因是副伤寒甲、乙、丙杆菌。
2. 病理 伤寒杆菌向肝、脾、胆、骨髓和肾等器官播散,肠壁淋巴结出现髓样肿胀、坏死;淋巴组织发生严重炎症反应,可发展为溃疡;溃疡累及血管可引起肠出血;溃疡侵犯肌层和浆膜层可引起肠穿孔。
【临床表现】
1. 初期 以发热(体温可高达40℃)、恶寒、头痛、咽痛、全身乏力、疲倦、饮食不佳、恶心、呕吐、咳嗽、腹泻或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2. 重期 以发热(呈稽留热)、表情淡漠、饮食不佳、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或谵妄、颈项强直、或昏迷、胸腹背部、或四肢出现玫瑰疹、腹胀、便秘或腹泻、出汗等为主要表现。
3. 恢复期 以症状减轻、体征恢复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 体征检查 肝脾大。
2. 血细胞分析检查 白细胞计数一般在(3~5)×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3. 便常规检查 尿常规可有轻度蛋白尿或少量管型;粪便隐血阳性为肠出血。
4. 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与抗伤寒杆菌IgM、IgG抗体检测,有助于进一步诊断。
5.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伤寒和副伤寒。
【治疗方法】
1. 对症治疗
(1)降温治疗:可选用25%~30%乙醇擦浴四肢,或选用冰袋冷敷。
(2)便秘治疗:可选用生理盐水300~500ml低压灌肠;禁用高压灌肠或泻药。
(3)谵妄、昏迷治疗:在抗菌药足量配合下才能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 病原治疗
(1)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可选用口服左氧氟沙星,每次0.2g,每日2~3次;或选用口服诺氟沙星,每次0.2~0.4g,每日3~4次。
(2)第三代头孢菌素:可选用静脉滴注头孢噻肟,每次2g,每日2次;或选用静脉滴注头孢哌酮,每次2g,每日2次。
(3)可选用口服氯霉素,每次0.5g,每日4次;重症可选用静脉滴注,每次0.75~1g,每日2次。
(4)可选静脉滴注用氨苄西林,每次4~6g,每日1次,疗程14天。
(5)可选用口服复方磺胺甲唑(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疗程14天。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营卫热毒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发热、恶寒、头痛、恶心。
2. 辨证要点 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咽痛、或不思饮食、或咳嗽、或呕吐、或全身酸痛。
【治则与选方】 清热解毒、调理营卫。可选用银翘散与葛根芩连汤合方。
【处方用药】 葛根24g 黄芩9g 黄连9g 连翘30g 金银花30g 苦桔梗18g 薄荷18g 竹叶12g 生甘草15g 荆芥穗12g 淡豆豉15g 牛蒡子18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发热甚者,加桂枝、柴胡,以透热于外;若头痛者,加川芎、菊花,以通阳止痛;若呕吐者,加竹茹、半夏,以降逆止呕等。
【药物功效】 方中葛根清解郁热止利。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燥湿止利。薄荷、牛蒡子,辛凉透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重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增强清热。竹叶清泻邪热,以免热毒攻心。芦根清热生津。桔梗清热利咽。荆芥、淡豆豉,味辛既助薄荷、牛蒡子疏散表邪,又制约金银花、连翘寒凉凝滞。甘草益气和胃,助营卫抗邪,与桔梗相用,以增强利咽解毒,并调和诸药。
(二)肠胃热毒、浸淫内外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呕吐、腹泻、腹胀、全身酸痛。
2. 辨证要点 口渴、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数或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恶心、或不思饮食、或手足烦热、或饮水不解渴、或水入即吐、或头痛、或咳嗽。
【治则与选方】 清热解毒、调解内外。可选用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处方用药】 葛根24g 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栀子14g 半夏12g 人参9g 干姜9g 炙甘草9g 大枣12枚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呕吐甚者,加竹茹、陈皮,以行气降逆止呕;若腹泻甚者,加茯苓、薏苡仁,以健脾渗湿止泻;若腹胀甚者,加木香、枳实,以行气除胀;若发热者,加柴胡、薄荷、桂枝,以透热于外等。
【药物功效】 方中葛根透热于外,清解于内。栀子、黄连、黄芩、黄柏,清热解毒,燥湿止泻。半夏醒脾和胃,燥湿和中。干姜温中理脾和胃,防止苦寒药伤中气。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
(三)肠胃热结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恶心。
2. 辨证要点 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滑或沉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呕吐、或不思饮食、或手足汗出、或面色红赤、或脘腹烦热、或高热不退。
【治则与选方】 清泻肠胃、荡涤热结。可选用大承气汤与麻子仁丸合方。
【处方用药】 大黄12g 厚朴24g 枳实5g 芒硝8g 火麻仁24g 白芍12g 杏仁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大便干结者,煎煮大黄约1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腹胀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导滞;若呕吐甚者,加竹茹、生姜,以降逆止呕;若口渴者,加生地黄、芦根,以清热生津益阴;若不思饮食者,加莱菔子、山楂,以消食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大黄清泻邪热,攻下实热,推陈致新。芒硝软坚散结,润燥通便。枳实行气破滞,消痞除坚。厚朴下气散结,消除胀满,制约苦寒而不凝气机,苦寒而不伤中气。火麻仁滋脾润燥,生津养阴。杏仁肃降肺气即实则泻其子,润肠泻肺。白芍防止肝气乘脾,缓急柔肝益血。以蜜为丸,以缓泻之中有滋补,使泻下而不伤气。
(四)肠胃瘀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 辨证要点 口渴、痛如针刺、舌质红夹瘀紫、苔黄或厚、脉滑或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面色暗红、或脘腹烦热、或发热。
【治则与选方】 清泻肠胃、活血化瘀。可选用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 大黄12g 厚朴24g 枳实5g 芒硝8g 桃仁9g 桂枝6g 甘草6g 五灵脂12g 蒲黄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大便干结者,大黄煎煮约1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腹胀者,加木香、槟榔、青皮,以行气破结散滞;若瘀甚者,加三棱、莪术、红花,以活血化瘀;若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若口苦甚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等。
【药物功效】 方中大黄清泻邪热,攻下实热,推陈致新。芒硝软坚散结,润燥通便。枳实行气破滞,消痞除坚。厚朴下气散结,消除胀满,制约苦寒而不凝气机,苦寒而不伤中气。桃仁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桂枝通经散瘀,助桃仁破血祛瘀。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炙甘草益气,帅血而行,以助祛瘀,兼防攻伐太过损伤正气。
(五)寒毒瘀结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 辨证要点 口淡不渴、痛如针刺、舌暗淡夹瘀紫、苔白或厚、脉沉或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手足不温、或痛胀因食凉加重。
【治则与选方】 温暖肠胃、活血化瘀。可选用四逆汤、大黄附子汤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 炙甘草6g 干姜5g 大黄9g 附子15g 细辛6g 五灵脂12g 蒲黄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寒甚者,加肉桂、吴茱萸,以温阳散寒;若瘀甚者,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腹胀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除满;若苔腻者,加苍术、砂仁,以醒脾燥湿化湿等。
【药物功效】 方中附子温里壮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干姜温暖脾胃,助阳通脉。大黄泻下通便,兼制附子温燥。细辛散寒通阳,逐寒止痛,更能监制大黄寒凉。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炙甘草益气和中,既能助干姜、附子辛甘化阳以补阳,又能制约干姜、附子辛燥峻烈之性,并能调和药性。
(六)热毒扰肝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胀、颈项强直、腹泻、或腹痛。
2. 辨证要点 高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沉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手足抽搐、或筋脉挛急、或不思饮食。
【治则与选方】 清热解毒、平肝息风。可选用葛根芩连汤与羚角钩藤汤合方。
【处方用药】 葛根24g 炙甘草6g 黄芩9g 黄连9g 羚羊角(冲服)5g 钩藤9g 桑叶6g 菊花9g 生地黄15g 生白芍9g 川贝母12g 淡竹茹15g 茯神木9g 生甘草3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羚羊角研粉冲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热甚者,加栀子、淡豆豉,以清透郁热;若内风甚者,加全蝎、白僵蚕,以息风止痉;若津伤甚者,加玄参、麦冬,以滋养阴津等。
【药物功效】 方中葛根清热止利。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燥湿止利。羚羊角清热解痉。钩藤平肝息风,助羚羊角息风止痉。桑叶、菊花,疏散风热,使肝热从外疏散。生地黄凉血养阴,滋养筋脉。白芍养阴补血,助生地黄生津养筋舒筋。贝母、竹茹,清热化痰通经。茯神益气安神。甘草清热益气,和里缓急。
(七)脾肾亏虚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胀、腹泻、耳鸣、听力下降。
2. 辨证要点 倦怠嗜卧、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不思饮食、或食则腹胀、或腹痛、或腰酸腿软、或头晕目眩、或气短乏力。
【治则与选方】 温补脾肾、益气助阳。可选用四逆汤与真人养脏汤合方。
【处方用药】 生附子5g 干姜6g 人参10g 当归10g白术10g 肉豆蔻6g 肉桂10g 炙甘草10g 白芍24g 木香10g 诃子12g 罂粟壳1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若耳鸣甚者,加山药、山茱萸、巴戟天,以温补脾肾;若腰酸者,加牛膝、杜仲,以强健筋骨等。
【药物功效】 方中人参补益脾肾。罂粟壳涩肠固脱止泻。肉豆蔻温脾暖肾,收敛固涩止泻。诃子顾护中气止泻,与肉豆蔻相伍,以助罂粟壳收敛止泻。白术健脾,运化水湿,助人参补益脾肾。附子、干姜、肉桂,温暖脾肾散寒。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缓急止痛,以治便脓血。木香行气导滞,防止补益固涩药壅滞气机,以治后重。甘草补益正气,与白芍以缓急,并调和诸药。
(八)热毒扰心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胀、谵语,或昏迷、腹泻。
2. 辨证要点 高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沉细。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心烦、或表情淡漠、或反应迟钝、或胸腹背部斑疹、或不思饮食、或腹痛。
【治则与选方】 清心凉血、透热解毒。可选用葛根芩连汤与清营汤合方。
【处方用药】 葛根24g 炙甘草6g 黄芩9g 黄连9g 水牛角30g 生地黄15g 玄参9g 竹叶3g 麦冬9g 丹参6g金银花9g 连翘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腹胀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除胀;若高热者,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若血热者,加牡丹皮、赤芍,以清热凉血;若夹瘀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心神不安者,加朱砂、远志,以清心开窍安神等。
【药物功效】 方中葛根清热止利。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燥湿止利。水牛角清心热,解心毒,凉心血。生地黄、玄参,清热凉血。金银花、连翘、竹叶,清心除烦,清热解毒。麦冬清热养阴生津。丹参活血化瘀,清热安神。甘草清热益气,和里缓急。
(九)气血虚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胀、腹泻、或腹痛。
2. 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或虚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气短、或懒言、或病因劳加重、或头晕目眩、或不思饮食、或肛门灼热。
【治则与选方】 补益气血、清解郁热。可选用葛根芩连汤与八珍汤合方。
【处方用药】 葛根24g 炙甘草6g 黄芩9g 黄连9g 人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白芍10g熟地黄1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腹胀者,加木香、陈皮,以行气除胀;若腹泻者,加诃子、肉豆蔻,以固涩止泻;若热甚者,加柴胡、薄荷,以透热于外等。
【药物功效】 方中葛根清热止利。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燥湿止利。人参大补人体一身之气。熟地黄大补人体一身之血。白术、大枣、茯苓,健脾益气,助人参补益中气。当归、白芍,养血补血和血,助熟地黄大补阴血。川芎活血行气,使补血药补而不浊腻。生姜调和脾胃,使补气药而不壅滞。炙甘草补益中气,和里缓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