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胃弯曲菌病

肠胃弯曲菌病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弯曲菌病是由弯曲菌引起的消化道炎症或溃疡的全身性疾病。根据弯曲菌致病特点与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弯曲菌肠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肠胃弯曲菌病,还能治疗细菌性痢疾或慢性胃炎或病毒性肠胃炎等病证表现而符合肠胃弯曲菌病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细菌性痢疾或慢性胃炎或病毒性肠胃炎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弯曲菌病(campylobacter disease)是由弯曲菌引起的消化道炎症或溃疡的全身性疾病。根据弯曲菌致病特点与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弯曲菌肠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肠胃弯曲菌病,还能治疗细菌性痢疾或慢性胃炎或病毒性肠胃炎等病证表现而符合肠胃弯曲菌病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细菌性痢疾或慢性胃炎或病毒性肠胃炎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预防:积极果断有效地控制传染源,科学地有序地切断传播途径,积极保护或预防接种易感人群。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 病因

(1)弯曲菌肠炎:致病原因是多种弯曲菌如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等。

(2)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病原因是幽门螺杆菌。

2. 病理

(1)弯曲菌肠炎:肠黏膜水肿、点状出血、浅表溃疡、隐窝脓肿、黏膜下层镜检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2)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液层的完整性被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炎症损伤。

【临床表现】

1. 弯曲菌肠炎 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脓血以及全身乏力、头痛、眩晕、肌肉酸痛、寒战等为主要表现。

2. 幽门螺杆菌感染 以胃脘疼痛、痞塞不通、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泻、倦怠乏力、头晕目眩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一)弯曲菌肠炎

1. 实验室检查 镜检可见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细胞;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有轻度增加。

2. 病原学检查 直接涂片检查,镜检可见弯曲菌呈S型、螺旋型,革兰染色为阴性。

3. 血清学检查 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4.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弯曲菌肠炎。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1. HP涂片或组织学染色阳性。

2. 尿激酶依赖试验阳性。

3.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治疗方法】

1. 弯曲菌肠炎治疗 可选用口服红霉素,成人每日0.9~1.2g,小儿每日40~50mg/kg,分3~4次;或选用罗红霉素,或选用阿奇霉素等。

2.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

(1)PPI(质子泵抑制药)+两种抗生素:可选用PPI奥美拉唑(洛塞克)20mg+克拉霉素0.25g+阿莫西林1.0g,均每日2次×(1~2)周;或选用PPI奥美拉唑(洛塞克)20mg+克拉霉素0.25g+甲硝唑0.4g,均每日2次×(1~2)周等。

(2)含铋剂的低剂量三联疗法:可选用铋剂标准剂量+四环素0.5g+甲硝唑0.4g,均每日2次×(1~2)周等;或选用铋剂标准剂量+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4g,均每日2次×(1~2)周等。

(3)四联疗法:PPI标准剂量与含铋三联疗法,均每日2次×1周。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气虚湿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腹泻、便脓血。

2. 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虚或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头晕目眩、或不思饮食、或里急后重、或腹胀、或腹部下坠。

【治则与选方】 健脾益气、清热燥湿。可选用四君子汤与芍药汤合方。

【处方用药】 人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甘草10g白芍30g 当归15g 黄连15g 槟榔6g 木香6g 大黄9g黄芩15g 肉桂8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4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若湿热甚者,加栀子、黄柏,以清热燥湿;若里急后重者,加薤白、青皮,以行气降浊等。

【药物功效】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益脾胃,生化气血。白术益气健脾,助人参补益中气。茯苓渗湿,助人参、白术建脾益气。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善清大肠之热,并止痢。大黄泻热于下,使湿热毒邪从下而去,与黄连、黄芩相用,以使湿热从下而去。当归、白芍,活血养血,调理血脉,以治便血。木香、槟榔,理气行气,调理气机,以治后重,与当归、白芍相用,调理气血。肉桂辛热通畅气机,兼防黄连、黄芩、大黄清泻寒凉凝滞。甘草补益脾胃,顾护胃气,调和药性。

(二)湿热肆虐、营卫失和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发热、寒战、腹痛、腹泻。

2. 辨证要点 口渴口苦、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浮或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咽痛、或全身酸痛、或头痛、或里急后重、或便脓血、或咳嗽。

【治则与选方】 清热燥湿、透热于外。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与柴葛解肌汤合方。

【处方用药】 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栀子14g 柴胡12g 葛根9g 甘草3g 黄芩9g 羌活6g 白芷6g 白芍6g 桔梗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煎药时加入生姜3片、石膏20g;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若腹痛者,加延胡索、香附,以行气止痛;若咽痛者,加薄荷、牛蒡子,以利咽止痛;若全身酸痛者,加川芎、桂枝,以通经止痛等。

【药物功效】 方中栀子、黄连、黄芩、黄柏,清热解毒,燥湿止泻。柴胡、葛根,疏散太阳郁热。羌活、白芷、生姜,辛温透热于外,兼防寒药凝滞。石膏、葛根,清泻郁热。白芍益营和阴,兼清内热。桔梗宣肺利咽。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三)气虚寒湿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腹泻、便脓血。

2. 辨证要点 倦怠乏力、口淡、舌质淡、苔白或腻、脉虚或沉。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头晕目眩、或不思饮食、或手足不温、或身体沉重、或里急后重、或腹胀、或腹部下坠。

【治则与选方】 健脾益气、温阳燥湿。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与厚朴温中汤合方。

【处方用药】 人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甘草10g厚朴15g 陈皮15g 草豆蔻8g 木香8g 砂仁10g 干姜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煎药时可酌情加入生姜;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脘腹寒冷甚者,加肉桂、附子,以温阳散寒止痛;若气滞者,加槟榔、青皮,以行气导滞止痛;若饮食不消者,加莱菔子、山楂,以下气消食等。

【药物功效】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益脾胃,生化气血。白术益气健脾,助人参补益中气。茯苓渗湿,助人参、白术建脾益气。干姜温暖脾胃,散寒除湿。厚朴下气除满,化湿和胃。砂仁、草豆蔻,行气醒脾化湿,助干姜温中散寒。木香行气导滞,助厚朴下气化湿。陈皮温中行气,醒脾和胃,助干姜、厚朴温暖脾胃。生姜降逆和胃,助干姜温中散寒。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四)寒湿肆虐,侵扰营卫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发热、寒战、腹痛、腹泻。

2. 辨证要点 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或厚、脉浮或沉。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咳嗽、或全身酸痛、或头痛、或脘腹畏寒、或便脓血。

【治则与选方】 散寒除湿、调和营卫。可选用厚朴温中汤与桂枝汤合方。

【处方用药】 茯苓10g 甘草10g 厚朴15g 陈皮15g草豆蔻8g 木香8g 干姜6g 桂枝9g 白芍9g 生姜9g 大枣12枚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寒甚者,加附子、肉桂,以温阳散寒;若苔腻者,加苍术、砂仁,以芳香行气化湿;若咳嗽者,加紫菀、款冬花,以宣降肺气止咳;若腹胀者,加槟榔、大腹皮,以行气除胀等。

【药物功效】 方中干姜温暖脾胃,散寒除湿。厚朴下气除满,化湿和胃。草豆蔻行气醒脾化湿,助干姜温中散寒。木香行气导滞,助厚朴下气化湿。陈皮温中行气,醒脾和胃,助干姜、厚朴温暖脾胃。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助草豆蔻祛湿。桂枝、生姜,温阳散寒,降逆和胃,助干姜温中散寒。白芍缓急止痛。大枣、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

(五)瘀血湿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胃胀、恶心。

2. 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口苦、舌质红夹瘀、苔黄腻或厚、脉涩或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夜间疼痛加重、或口渴欲饮水、或头晕目眩、或不思饮食、或心胸烦热、或大便不畅。

【治则与选方】 活血化瘀、清热燥湿。可选用桂枝茯苓丸、失笑散与黄连解毒汤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12g 茯苓12g 桃仁12g 牡丹皮12g白芍12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黄连9g 黄芩6g 栀子14g黄柏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7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湿甚者,加泽泻、薏苡仁,以健脾利湿;若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若瘀甚者,加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麦芽、神曲,以消食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桂枝温通经脉,化瘀行滞,消散癥块。茯苓利水消痰,渗湿降泻。桃仁、五灵脂、蒲黄,破血化瘀,消癥攻坚,调畅血脉。牡丹皮散血行瘀,清退伏热。白芍养血活血,入络破血行瘀。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燥湿解毒。

(六)瘀血寒湿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胃胀、恶心。

2. 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口淡不渴、舌质淡夹瘀斑、苔白腻或厚、脉涩或沉。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夜间疼痛加重、或口腻、或头晕目眩、或不思饮食、或手足不温、或大便溏泄。

【治则与选方】 活血化瘀、散寒祛湿。可选用桂枝茯苓丸、失笑散与平胃散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12g 茯苓12g 桃仁12g 牡丹皮12g白芍12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苍术25g 厚朴21g 陈皮21g 甘草9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以益气健脾;若寒甚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若湿甚者,加砂仁、豆蔻,以芳香化湿;或不思饮食者,加山楂、莱菔子,以消食行气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桂枝温通经脉,化瘀行滞,消散癥块。茯苓利水消痰,渗湿降泻。桃仁、五灵脂、蒲黄,破血化瘀,消癥攻坚,调畅血脉。牡丹皮散血行瘀,清退伏热。白芍养血活血,入络破血行瘀。苍术燥湿醒脾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治病以求本。厚朴理气化湿,助苍术行气燥湿。陈皮理气和胃醒脾,助苍术燥湿化湿。甘草益气,使气能化湿,并调和药性。

(七)痰热瘀郁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胃胀、恶心。

2. 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急躁易怒、舌质红夹瘀、苔黄腻或厚、脉涩或弦。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夜间疼痛加重、或口渴不欲多饮、或病因情绪变化加重、或不思饮食、或情绪低落、或肢体沉重。

【治则与选方】 活血化瘀、清热燥湿。可选用小陷胸汤、栀子豉汤、四逆散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 黄连3g 半夏12g 全瓜蒌30g 栀子14g淡豆豉10g 柴胡12g 枳实12g 白芍12g 炙甘草12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痰甚者,加半夏、陈皮,以理气燥湿,降逆化痰;若郁甚者,加木香、香附,以行气解郁;若瘀甚者,加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若热甚者,加大黄连用量、黄芩,以清热燥湿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连清泻胃热,消除痞满。半夏宣降气机,燥湿化痰。全瓜蒌清热益阴,导热下行,化痰涤饮而不伤阴。栀子清透郁热,解郁除烦,泻上焦之热从小便而去。淡豆豉气味清轻,宣散郁热从表而散,和中益胃,防止清泻伤中。五灵脂、蒲黄,破血化瘀,消癥攻坚,调畅血脉。柴胡疏肝解郁,升达阳气。白芍敛阴柔肝,泻肝缓急。枳实行气破滞,解郁降逆,降泻浊气。甘草益气缓急和中。

(八)阳虚痰热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胃痛、胃胀、恶心。

2. 辨证要点 手足不温、舌淡红、苔黄腻或厚、脉虚弱或滑数。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畏寒怕冷、或口渴不欲多饮、或胃脘烦热且喜饮热食、或不思饮食、或心胸烦热、或身体沉重、或食凉即腹泻。

【治则与选方】 温阳散寒、兼清郁热。可选用理中丸、黄连汤与小陷胸汤合方。

【处方用药】 人参9g 白术9g 干姜9g 炙甘草9g 黄连9g 桂枝9g 半夏12g 大枣12枚 全瓜蒌3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阳虚甚者,加附子、肉桂,以温壮阳气;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若热甚者,加黄芩、栀子,以清解郁热;或痰甚者,加砂仁、莱菔子,以醒脾化湿,下气祛痰等。

【药物功效】 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化阳。黄连清热燥湿,降逆泻浊。干姜温中散寒醒脾。桂枝醒脾和胃,温通阳气。半夏醒脾燥湿,和胃降逆。全瓜蒌清热益阴,导热下行,化痰涤饮而不伤阴。甘草、大枣,补益中气。

医案助读

章某,男,36岁,郑州人。主诉在3年前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脓血,肌肉酸痛,曾诊断为细菌性痢疾。服用中西药,症状表现虽有好转,但未能彻底解除,常常反复发作,在半年前又检查诊断为慢性弯曲菌肠炎,口服中西药及静脉滴注抗生素类药,仍未取得明显治疗效果,近因症状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腹痛,腹泻,便脓血,倦怠乏力,头晕目眩,手足不温,口淡,舌质淡,苔腻略黄,脉虚弱。辨为寒湿气虚证,治当健脾益气,温阳燥湿,给予香砂六君子汤与厚朴温中汤合方加味,红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0g,厚朴15g,陈皮15g,草豆蔻10g,木香8g,砂仁10g,干姜6g,黄连10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二诊:腹泻止,腹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便脓血除,手足转温,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悉除,又以前方6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口淡辨为寒,再根据腹泻日久不愈、苔腻辨为湿,因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辨为气虚,又因苔黄腻辨为夹郁热,以此辨为寒湿气虚证。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理气燥湿,厚朴温中汤温暖脾胃,燥湿止泻,加黄连兼清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