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痢疾(amebic dysentery)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特征将阿米巴痢疾分为急性阿米巴痢疾和慢性阿米巴痢疾。又结合临床治病需要,西医对急性阿米巴痢疾具有治疗优势,而中医对慢性阿米巴痢疾具有显著治病作用。
根据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基本辨治准则,本节所论内容不仅能治疗阿米巴痢疾,还能治疗慢性腹泻或细菌性痢疾等病证表现而符合阿米巴痢疾的基本证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选方用药则能明显改善慢性腹泻或细菌性痢疾等病的症状表现,或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预防:一要重视管理传染源,二要重视切断传播途径,三要重视保护易感人群。
一、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1. 病因 致病原因是阿米巴原虫感染。
2. 病理 结肠病理改变是细小的、散在的浅表糜烂,继而形成较多孤立的小脓肿,破溃后形成边缘不整、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3周左右。
1. 急性阿米巴痢疾 以腹痛、腹泻、大便呈暗红色果酱样、伴腥臭味、或高热、寒战、不思饮食、呕吐、乏力等为主要表现。
2. 慢性阿米巴痢疾 以不思饮食、消瘦、乏力、腹胀、腹痛、腹泻或与便秘交替出现等为主要表现。
【检查与诊断】
1. 实验室检查 合并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 粪便检查 可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
3. 结肠内镜检查 可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4. 根据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而诊断为阿米巴痢疾。
【治疗方法】
1. 对症治疗
(1)高热者:可选用地塞米松2~5mg肌内注射,或选用静脉滴注;或选用口服阿司匹林0.5g,每日3次。
(2)腹痛者:可选用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或选用肌内注射维生素K310mg;或选用口服山莨菪碱(654-2)10mg,每日3次。
2. 病原治疗
(1)硝基米唑类衍生物:可选用口服甲硝唑,成人每次0.4g/次,每日3次;或选用甲硝唑静脉滴注,成人先用0.5g/次,每8小时1次,病情稳定可每10小时1次;或选用口服替硝唑,成人每日2g,连服5天为1疗程。
(2)可选用口服二氯尼特,成人0.5g,每日分3服。
(3)也可选用其他抗阿米巴药:如依米丁、或双碘喹啉、或喹碘方等。
3. 抗感染治疗 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类药等。
二、中医辨证与选方用药
(一)湿热夹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腹泻、便色呈果酱、腥臭。
2. 辨证要点 口渴、痛如针刺、舌红瘀紫、苔黄腻或厚、脉滑或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大便量较多、或肛门灼热、或心胸烦热、或夜间痛甚、或全身酸痛。
【治则与选方】 清热燥湿、活血化瘀。可选用芍药汤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 白芍30g 当归15g 黄连15g 槟榔6g 木香6g 甘草6g 大黄9g 黄芩15g 肉桂8g 五灵脂12g 蒲黄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大便呈果酱者,加鸦胆子、生地黄,以清热凉血止痢;若瘀甚者,加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若腹泻甚者,加诃子、肉豆蔻,以固涩止泻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善清大肠之热,并止痢。大黄泻热于下,使湿热毒邪从下而去,与黄连、黄芩相用,以使湿热从下而去。当归、白芍,活血养血,调理血脉,以治便血。木香、槟榔,理气行气,调理气机,以治后重,与当归、白芍相用,调理气血。肉桂辛热通畅气机,兼防黄连、黄芩、大黄清泻寒凉凝滞。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甘草补益脾胃,顾护胃气,调和药性。
(二)疫毒夹痰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腹泻、便色呈果酱、腥臭。
2. 辨证要点 高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数或滑。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心胸烦热、或烦躁不安、或呕吐、或大便量较多、或肛门灼热、或里急后重。
【治则与选方】 清热解毒、燥湿化痰。可选用白头翁汤、黄芩汤与小陷胸汤合方。
【处方用药】 白头翁30g 黄柏9g 黄连9g 秦皮9g 黄芩9g 白芍6g 炙甘草6g 大枣擘,12枚 半夏12g 全瓜蒌3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大便呈果酱者,加鸦胆子、当归,以解毒活血通经。若脘腹疼痛者,加郁金、柴胡、川楝子,以行气散结止痛;若舌苔黄腻者,加胆南星、贝母,以清热降逆化痰;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生姜,以降逆和胃;若腹泻甚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等。
【药物功效】 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利。黄连、黄芩、黄柏,清热燥湿,解毒止利,厚肠胃而泻浊气。秦皮收涩固涩,清热解毒止利。白芍益血敛阴,缓急止痛。半夏宣降气机,燥湿化痰。瓜蒌实清热益阴,导热下行,化痰涤饮而不伤阴。大枣、甘草,益气和中缓急。
(三)寒湿夹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腹泻、便色呈果酱、腥臭。
2. 辨证要点 口淡不渴、肢体困重、舌暗淡夹瘀紫、苔白腻或厚、脉沉或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不思饮食、或手足不温、或食凉加重、或里急后重、或脘腹胀满。
【治则与选方】 散寒除湿、活血化瘀。可选用藿香正气散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 大腹皮10g 白芷10g 紫苏叶10g 茯苓10g 半夏曲6g 白术6g 陈皮6g 厚朴6g 藿香9g 甘草8g 五灵脂12g 蒲黄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煎药可酌情加入生姜,大枣;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6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以温阳散寒;若湿甚者,加薏苡仁、苍术,以醒脾燥湿利湿;若瘀甚者,加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若腹胀者,加枳实、木香,以行气除胀等。
【药物功效】 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升清降浊。白芷、紫苏叶,既助藿香解表散寒,又助藿香芳香化湿。白术健脾燥湿。半夏醒脾燥湿。陈皮行气燥湿和胃。厚朴行气化湿。茯苓渗湿健脾。大腹皮行气利湿。桔梗宣肺利膈。生姜调理脾胃。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大枣、甘草益气和中。
(四)气虚痰湿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腹泻、便色呈果酱、腥臭。
2. 辨证要点 倦怠嗜卧、肢体困重、舌质淡、苔白腻或厚、脉虚弱或沉弱。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不思饮食、或神疲、或气短乏力、或头沉、或里急后重、或脘腹胀满。
【治则与选方】 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可选用半夏厚朴汤与香砂六君子汤合方。
【处方用药】 半夏24g 厚朴9g 茯苓12g 生姜15g紫苏叶6g人参9g 白术12g 甘草4g 陈皮5g 木香4g 砂仁5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山药,以益气健脾;若痰甚者,加苍术、薏苡仁,以醒脾利湿化痰;若湿甚者,加大腹皮、泽泻,以行气利湿;若不思饮食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以消食和胃等。
【药物功效】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解郁散结,降逆顺气,醒脾和胃。厚朴下气开郁,行气化痰化瘀,芳香醒脾。茯苓健脾和胃,渗湿利痰。生姜降逆化湿,和胃化痰。紫苏叶疏利气机,畅利咽喉,开郁散结。人参甘温益气,补益脾胃,生化气血。白术益气健脾,助人参补益中气。木香、陈皮,理气导滞,和胃醒脾。砂仁醒脾化痰。炙甘草益气和中。
(五)阳虚痰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腹泻、便色呈果酱、腥臭。
2. 辨证要点 手足不温、舌暗淡夹瘀斑、苔白腻或厚、脉虚弱或沉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肢体沉重、或痛如针刺、或不思饮食、或头沉、或里急后重、或脘腹胀满。
【治则与选方】 温阳活血、健脾化痰。可选用温经汤与二陈汤合方。
【处方用药】 吴茱萸9g 当归6g 川芎6g 白芍6g 人参6g 桂枝6g 阿胶6g 生姜6g 牡丹皮6g 甘草6g 半夏15g 麦冬24g 橘红15g 茯苓9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煎药时加入乌梅1个;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4~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寒甚者,加干姜、附子,以温阳散寒;若瘀甚者,加桃仁、红花,以破血化瘀;若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健脾益气;若里急后重者,加木香、薤白、槟榔,以行气导滞除重等。
【药物功效】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达阳气,通行血脉,温经散寒,化瘀行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养血而不留瘀血,活血而不伤宫血,通畅经血经气。阿胶、白芍,养血敛阴。人参益气生血。牡丹皮活血祛瘀,行血散瘀,清郁热,调畅经血。麦冬养阴清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橘红理气燥湿,醒脾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使脾主运化水湿,使痰无从生,并使水湿从下而去。生姜既能助半夏、陈皮降逆理气,又能助半夏、陈皮和胃化痰,并能解半夏毒性。用乌梅少许,敛阴生津,制约燥湿化痰药不伤阴津。甘草益气祛痰,并调和诸药。
(六)阴虚夹瘀证
【病证表现】
1. 主要症状 腹痛、腹泻、便色呈果酱、腥臭。
2. 辨证要点 手足心热、舌暗红夹瘀斑、少苔、脉细数或沉涩。
3. 可能伴随的症状 口干咽燥、或盗汗、或潮热、或痛如针刺、或夜间痛甚、或虚坐努责。
【治则与选方】 滋补阴津、活血化瘀。可选用黄连阿胶汤、增液汤与失笑散合方。
【处方用药】 黄连12g 黄芩6g 白芍6g 鸡子黄2枚阿胶9g 生地黄30g 麦冬24g 玄参24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3~5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阴虚甚者,加玉竹、石斛,以滋补阴津;若夹血虚者,加熟地黄、当归,以滋补阴血;若瘀甚者,加牡丹皮、赤芍、桃仁,以活血化瘀等。
【药物功效】 方中黄连、黄芩,清热除烦。鸡子黄清热益阴。阿胶、白芍,补血和营,缓急止痛。生地黄、麦冬、玄参,滋补阴津,兼清虚热。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
医案助读
徐某,男,29岁,信阳人(在郑州打工)。主诉在3年前出现不欲饮食,消瘦,倦怠乏力,腹胀,腹痛,时尔腹泻,时尔便秘,多次服用中西药,仅仅是用药期间好转,停药后症状又出现。根据病人表现疑为慢性阿米巴痢疾,化验粪便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刻诊:腹痛,大便溏泄呈果酱,腥臭,手足不温,四肢乏力,舌暗淡,苔白厚腻,脉沉涩。辨为阳虚痰瘀证,治当温阳活血,健脾化痰,给予温经汤与二陈汤合方加味,吴茱萸9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红参6g,桂枝10g,阿胶珠6g,生姜15g,牡丹皮12g,炙甘草10g,姜半夏12g,麦冬24g,陈皮15g,茯苓15g,鸦胆子0.2g。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3服。二诊:腹痛减轻,大便腥臭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转温,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均较前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悉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治疗12剂。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舌暗淡辨为寒;再根据苔白厚腻辨为痰湿;因舌暗淡、脉沉涩辨为瘀;又因四肢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寒湿痰瘀证。方以温经汤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以二陈汤醒脾和胃,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加鸦胆子解毒止利。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