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首先从吗啡的作用机制谈起。吗啡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是中枢性镇痛药的代表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平滑肌。
(1)中枢神经系统
①镇痛、镇静。吗啡有很强的选择性镇痛作用,小剂量吗啡皮下注射可减轻或消除疼痛,但意识和其他感觉不受影响。吗啡对各类疼痛均有效,同时还可消除由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及恐惧等情绪反应。
②镇咳。吗啡可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消失。这与吗啡作用于延髓孤束核的吗啡受体有关,而孤束核为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的中枢,与咳嗽反射有关。吗啡镇咳作用较其他镇咳药强。
③抑制呼吸。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剂量增大,则抑制增强,可出现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这与吗啡作用于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张力的反应性及抑制呼吸调节中枢有关。6个月以内的婴儿对吗啡敏感,尤其是新生儿对吗啡的呼吸抑制特别敏感。
④其他中枢作用。吗啡能缩小瞳孔,瞳孔呈针尖状为其中毒的主要特征。此外,吗啡亦能兴奋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恶心、呕吐,还能促进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2)平滑肌:吗啡可作用于多种平滑肌。
①胃肠。吗啡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和括约肌,作用强而持久,并减少小肠及结肠的蠕动,加上吗啡对中枢的抑制而使患者失去便意的刺激反应,因而发生便秘。该作用可能与吗啡作用于中枢及肠道的阿片受体有关。
②胆道。治疗量的吗啡可使胆道平滑肌痉挛、肝胰壶腹括约肌收缩,胆囊内压升高,引起上腹不适,甚至诱发胆绞痛。
③血管。吗啡可扩张外周血管,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吗啡抑制呼吸,使体内二氧化碳蓄积,可使脑血管扩张而颅内压升高。
④支气管。吗啡虽能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但用治疗剂量时很少出现支气管收缩,对患有哮喘的患者可诱发哮喘发作。
⑤输尿管及膀胱。治疗剂量的吗啡对输尿管及膀胱括约肌有收缩作用,增加膀胱的张力,引起尿潴留。
治疗量时吗啡一般不良反应有眩晕、呕吐、便秘、排尿困难、呼吸抑制、嗜睡等。连续反复使用吗啡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且治疗量吗啡连用1~2周后,一旦停药,即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泪、流涕、肌肉震颤、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给予治疗量的吗啡后症状立即消失。因此成瘾者为获得用吗啡后的欣快感和避免停药后所致的戒断症状的痛苦,常不择手段以获得药物。而吗啡对小儿最主要的影响是呼吸抑制。正常小儿支气管壁缺乏弹力组织,软骨柔软,细支气管没有软骨,呼气时易被压,造成气体滞留,影响气体交换。如使用吗啡镇静时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更易造成小儿呼吸抑制甚至呼吸暂停,所以吗啡慎用于小儿镇静止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