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刚出生的新生儿适宜注射维生素

为什么刚出生的新生儿适宜注射维生素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预防刚出生的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全部活产婴儿出生后立即肌注维生素K1。维生素K1为脂溶性,胆汁缺乏时口服吸收不良,一般选用注射途径。可用于阻塞性黄疸、胆漏、慢性腹泻、广泛肠切除所致吸收功能不良患者;亦用于预防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症。黄疸在新生儿期较其他任何年龄常见。而维生素K1作用快,而且常可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因此刚出生的新生儿应注射维生素K1,而不适宜注射维生素K3。

为预防刚出生的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全部活产婴儿出生后立即肌注维生素K1。对已经发生出血者也应立即注射维生素K1,使未羧化的凝血因子很快羧化而发挥凝血活性,出血可迅速得到改善;其原因为:维生素K1是常用的促凝血药,参与凝血酶与凝血因子在肝脏的合成,维持血液的正常凝固功能。维生素K1为脂溶性,胆汁缺乏时口服吸收不良,一般选用注射途径。

很多人都知道新生儿出生后要注射维生素K1,那么同样是促凝血药物,为什么刚出生的新生儿不适宜注射维生素K3呢?这要从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来分析。

(1)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及其不良反应:维生素K3参与凝血酶与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Ⅹ在肝脏的合成,维持血液的正常凝固功能。维生素K3为水溶性,吸收不依赖于胆汁,口服可直接吸收,也可肌内注射。吸收后随β脂蛋白转运,在肝内被利用,但数天才能使凝血酶原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作用较慢。可用于阻塞性黄疸、胆漏、慢性腹泻、广泛肠切除所致吸收功能不良患者;亦用于预防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症。其不良反应可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可致肝损害;较大剂量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对红细胞-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儿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

(2)新生儿生理特点:由于新生儿红细胞中胎儿红细胞比例较高,红细胞寿命短,红细胞破坏较多,且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增加等原因,使新生儿期胆红素生成增多而代谢不足,因此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增高。胆工素水平增高到一定程度,新生儿就表现为黄疸,高到一定水平还可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水平如果进一步升高,胆红素入脑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可导致严重后遗症或死亡。黄疸在新生儿期较其他任何年龄常见。

因此,在新生儿胆红素代谢负担已经很重的情况下,如果大剂量应用维生素K3并出现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急剧上升,可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核黄疸加重,增加核黄疸发生的概率,造成婴儿死亡或终身残疾,后果不堪设想。而维生素K1作用快,而且常可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因此刚出生的新生儿应注射维生素K1,而不适宜注射维生素K3

综上所述,刚出生的新生儿适宜注射维生素K1而不适宜注射维生素K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