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儿黄疸时应慎用哪些药物

新生儿黄疸时应慎用哪些药物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生后新生儿自主呼吸建立,血氧浓度提高,故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产生更多的胆红素引起黄疸。新生儿肠腔内的胎粪含有胆红素80~100毫克,这个含量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10倍。据以上胆红素代谢特点,新生儿在临床用药时应慎用易造成胆红素增加的药物。酚类清洁剂能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而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增加。故以上药物新生儿期应慎用。

黄疸是指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皮肤、黏膜、巩膜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体内的胆红素来源于血红蛋白。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肝、脾和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和分解,成为胆红素、铁和珠蛋白。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如下。

(1)胆红素产生增加

①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为70~90天。成人为120天。

②新生儿出生后短期内停止胎儿造血,使旁路性和早期标记胆红素的来源增多。

③胎儿在宫内是处于低氧环境,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生成了较多的红细胞,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为每分升18~19克,明显高于成年人。出生后新生儿自主呼吸建立,血氧浓度提高,故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产生更多的胆红素引起黄疸。

(2)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新生儿刚出生时,肝内Y蛋白含量极微,仅为成人的5%~20%,故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但在生后5~10天即迅速成熟而达到正常水平。

(3)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新生儿出生后肝细胞形成结合胆红素的酶系统不成熟,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含量极低,且活力为正常的0%~30%,以后逐渐成熟,1周后接近成人水平。

(4)肝细胞对胆红素排泄缺陷:新生儿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排泄至胆汁内有暂时缺陷,若胆红素产生过多或其他阴离子增加都会引起胆红素排泄发生障碍。特别在早产儿尤为突出,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5)肠肝循环的特殊性:刚出生的新生儿,因肠道内无细菌,所以没有尿胆原的形成。新生儿小肠腔内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pH偏碱性的情况下,可很快使结合胆红素分解,脱去葡萄糖醛酸基重新转变为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迅速被肠道吸收,一部分从粪便排出。新生儿肠腔内的胎粪含有胆红素80~100毫克,这个含量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10倍。如胎粪排泄延迟,可使胆红素肠肝循环的负荷增加,加重胆红素的再吸收。

据以上胆红素代谢特点,新生儿在临床用药时应慎用易造成胆红素增加的药物。该类药物如磺胺类、水杨酸盐、维生素K3、吲哚美辛、毛花苷C等,这些药物与胆红素竞争和Y、Z蛋白的结合位点,使游离型的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噻嗪类利尿药可使胆红素与白蛋白分离产生高胆红素血症。酚类清洁剂能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而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增加。另外磺胺类、水杨酸盐、维生素K3、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等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可使有G -6-PD缺陷的新生儿诱发溶血,血胆红素升高。乳母分娩前静滴大量缩宫素和葡萄糖可使胎儿身体组织处于低渗状态,导致红细胞通透性及脆性增加而致溶血。氯丙嗪可致胆汁黏稠综合征。故以上药物新生儿期应慎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