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预防该致病因素所致疾病的一种方法。作为免疫预防制剂,对机体来说,是异种或异体大分子物质,因此部分儿童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生一些除正常免疫反应以外的一些不利于机体的反应。
大多数疫苗接种后是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但是由于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在进行预防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其中发生变态反应者很少见。下面介绍一下常见的短暂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
少数儿童在接种疫苗后12~24小时接种局部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此现象一般会在48~72小时消退,很少持续3~4天。还有少数在接种疫苗后8~24小时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在发热的同时,部分儿童可能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和周身不适。对于这些症状,除了较重的全身反应如有高热、头痛可对症治疗外,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要注意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即可。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方法是用温度适宜的干净毛巾,每天热敷3~5次,每次10~15分钟。但是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卡介苗接种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极少数儿童会出现接种异常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等。这些异常反应多发生于有过敏史的儿童。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发生于接种疫苗后1~2天,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发亮,轻者2~3天自行消退,重者需用抗过敏药物治疗。而过敏性皮疹常见于接种疫苗后3~7天,皮疹色鲜红或暗红,隆起于皮面,分布不均,以耳后、面、四肢及躯干多见。一般给予氯苯那敏等抗过敏药物对症处理便可很快消退。而过敏性休克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极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一般在接种后很短时间内出现面色发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呼吸困难,甚至神志不清、抽风等,此时需要医生立即进行救治。
因此,为了保证安全,减少反应,各种预防接种必须在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进行。如果孩子有病,就暂时不要接种。例如,发热时不要打百白破三联疫苗;腹泻时不要口服小儿麻痹症糖丸;空腹饥饿时不宜打预防针,以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反应。打针前做好孩子的工作,让勇敢的孩子先打,以消除胆小孩子的紧张害怕心理。接种疫苗后,需要观察10~15分钟,无异常反应方可离去。打针后应让儿童注意休息,2~3天内应避免剧烈活动,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洁卫生,暂时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出现轻微发热者应多饮水,个别反应较重者应及时到防疫站、门诊部或医院就诊。
与其他所有药物一样,虽然接种疫苗也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但被批准上市的疫苗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非常低,并且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好处远大于不良反应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家长不应过分担心疫苗不良反应而取消疫苗接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