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喘息型支气管炎(咳喘)

喘息型支气管炎(咳喘)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此膏烘热,贴于患儿背部肺俞穴上。病情重或年龄稍大者贴于两侧肺俞穴,每日换药1次。病情轻或幼儿可贴一侧或2天换药1次。其中:肺炎37例,治愈16例,显效21例;支气管炎394例,治愈152例,显效104例,好转119例,无效19例;支气管哮喘46例,治愈4例,好转32例,无效10例。总计治愈172例,显效125例,好转151例,无效29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咳喘)。兼治慢性支气管炎。另一方为本方减麻黄、半夏。

(一)麻油膏

【组成】①麻油1 850毫升,铅丹500克;②麻黄粉70%,白胡椒粉30%。【制法】①麻油熬至滴水成珠后,将铅丹放入油中搅拌均匀,再次炼熬至一定的黏稠度,即成膏基;②将两药粉混合均匀即可。【用法】用时每取膏基适量,摊于油纸上,再放上一小药匙药粉(约0.1克)于膏基中心,趁热合拢备用。将此膏烘热,贴于患儿背部肺俞穴上。病情重或年龄稍大者贴于两侧肺俞穴,每日换药1次。病情轻或幼儿可贴一侧或2天换药1次。【功用】消炎、散寒、宣肺、止咳。【主治】咳喘(风寒型)。【疗效】治疗小儿风寒咳喘288例,治愈235例,好转4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6.2%。288例中,3天内治愈164例;5天内治愈56例,好转17例;1周内治愈15例,好转25例,1周后未愈11例。【附记】引自1987年《广西中医药》(1)。

(二)止咳平喘膏

【组成】黄芩、大黄各30克,麻黄20克,细辛6克,葶苈子24克,丹参15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法】取药粉适量,用鲜生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约0.5厘米×1厘米×2厘米大小,敷于大杼、定喘、肺俞(均双)、天突、膻中穴上(每次取6或7个穴位),贴8~12小时取下。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功用】止咳平喘。【主治】咳喘。【疗效】治疗477例。其中:肺炎37例,治愈16例,显效21例;支气管炎394例,治愈152例,显效104例,好转119例,无效19例;支气管哮喘46例,治愈4例,好转32例,无效10例。总计治愈172例,显效125例,好转151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93.8%。【附记】引自1989年《山东中医杂志》(1)。

(三)发散膏

【组成】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桂枝、紫苏叶、陈皮、薄荷、桑白皮、大腹皮、甘草、桔梗、款冬花、炒荆芥、炒百部、炒白前、贝母、半夏、知母、天南星各32克,炒柴胡、炒黄芩、炒枳壳、炒葶苈子、天冬、麦冬、旋覆花、马兜铃各15克,五味子、乌梅、木香、皂角刺、干姜各12克,川椒、轻粉各10克。【制法】上药用麻油2 250毫升浸泡后,慢火熬焦去渣,加入黄丹250克,牛皮胶30克,搅匀成膏,摊于布上,膏厚0.6~0.8厘米,备用。【用法】取上膏贴于天突、肺俞(双)、膻中、气海穴上。每2~3天换药1次。【功用】疏散风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外感风寒及诸般喘咳。【疗效】屡用神效。【附记】引自《理瀹骈文》。

(四)四子麻黄膏

【组成】麻黄10克,苍术、细辛、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各5克,公丁香、肉桂、天南星、半夏各3克,人造麝香1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取药末适量(每穴约5克),以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分贴于膻中、定喘(双)、肺俞(双)穴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功用】宣肺散寒,燥湿化痰,平喘止咳。【主治】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咳喘)。兼治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多年使用,每收良效。【附记】笔者经验方。

(五)二子元胡膏

【组成】白芥子、葶苈子、细辛各15克,醋延胡索30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以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备用。【用法】取上药膏分成10份,摊于塑料薄膜上,分别贴于双百劳、肺俞、膏肓、足三里、丰隆穴上,以胶布固定。春夏贴3~6小时,秋冬贴6~12小时,每2~3日贴1次,连续3~5次。【功用】祛寒化痰、温肺化饮,降逆平喘。【主治】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疗效】屡用有效,久用效佳。【附记】引自《外治心悟》。方名为编者拟加。

(六)热敷散

【组成】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桔梗各50克,甘遂、细辛各20克,麻黄、法半夏各15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取上药末置于锅中炒热后,布包热敷于双肩胛之间30分钟。每日1次,每剂药可连用7天。【功用】温肺散寒,降气平喘。【主治】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疗效】屡用神效。【附记】笔者祖传秘方。另一方为本方减麻黄、半夏。依上法用之,效果亦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