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人们经常使用,但解释起来常有分歧。有的把“否”“泰”分别解释为“厄运”“好运”,有的分别解释为“不顺”“顺”,有的则分别解释为“阻塞”“通达”。由此可知,把“否极泰来”解释为“阻塞到极点则转向通畅”是正确的。但要指出这是用了“否”“泰”的引申义,以避免让人误解“否”“泰”的本义即是如此。
“否极泰来”中的“否”“泰”分别是“坏”与“好”吗_成语纠正误解三百例
“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人们经常使用,但解释起来常有分歧(包括词典)。有的把“否”“泰”分别解释为“厄运”“好运”,有的分别解释为“不顺”“顺”,有的则分别解释为“阻塞”“通达”。笔者认为:由于“否”“泰”这两个词在古籍中都有明确的解释,因此以上分歧是可以避免的。“泰”语出《易经·序卦传》:“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礼)。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当物资有了积蓄,就要以礼仪节制,故加之以礼。有了礼仪然后就会安泰,泰是通畅的意思,加之以礼就可通畅安定。但万物不会始终通畅,所以接着是阻塞。)“泰者通也”是《易经》上的原文,所以对此词的解释应予以肯定。其次,为何把“否”解释为“阻塞”?根据是《易经·杂卦传》:“否泰反其类也。”(否泰彼此上下相反。)“否泰”既上下相反,那么“泰”是“通畅”,“否”自然是“阻塞”了。由此可知,把“否极泰来”解释为“阻塞到极点则转向通畅”是正确的。
那么把“否极泰来”解释为“厄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是否算错呢?不能算错。但要指出这是用了“否”“泰”的引申义,以避免让人误解“否”“泰”的本义即是如此。用例如《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常言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老舍《四世同堂·五四》:“他心中一动,既没有自杀,而又拾一顶帽子,莫非否极泰来,要转好运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