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病原体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是RNA病毒,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过程较复杂,与病毒及其产物直接损伤尤其是广泛的血管损害,机体免疫反应Ⅲ型和I型变态反应参与,以及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作为发病的中间环节等因素有关。潜伏期一般为7~14日。临床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5期。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临床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5种类型。
诊断本病应根据临床特点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应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治疗中应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西医处方
利巴韦林 每次1g 入液静脉滴注 每日1次
地塞米松 每次10mg 入液静脉滴注 每日1次
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 每次500ml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维生素C 每次2g 入液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说明:
1.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原则 为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2.控制感染 即抗病毒治疗,效果较为肯定的是利巴韦林,其次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一般为3~5日。
3.改善中毒症状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丧失血容量。中毒症状重者可给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可的松1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滴注,早期应用,对降温减轻中毒症状,缩短病程有一定效果。呕吐频繁者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
4.预防DIC 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液黏滞性,对处于高凝状态患者,可给小剂量肝素抗凝,一般lmg/kg,6~12小时1次缓慢静脉注射,再次用药前应测凝血时间,若凝血时间>25分钟,应暂停。
5.体液疗法 为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外渗可给芦丁、维生素C等,每日静脉滴注平衡盐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 000ml左右。高热、大汗、呕吐、腹泻者可适当增加。发热后期给20%甘露醇注射液150~250ml静脉滴注,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外渗和组织水肿。
6.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为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必要时用血管活性药物。
7.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定机体内外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必要时透析治疗。稳定内环境宜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每日补液量为前1日尿量和呕吐量加500ml。补液成分除纠正酸中毒所需5%碳酸氢钠注射液外,主要输入高渗葡萄糖注射液以减少体内蛋白质分解,控制氮质血症,必要时加入适量胰岛素。促进利尿可用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静脉注射,以减轻肾间质水肿,必要时(利尿效果明显)可重复应用1次,但不宜多用。常用利尿药物为呋塞米,可从小剂量开始,每次20~40mg静脉注射,逐渐加大剂量。亦可应用血管扩张药如酚妥拉明或山莨菪碱。有明显氮质血症、高血钾或高血容量综合征患者,可用血液透析。
8.多尿期治疗原则为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补足液体和钾盐,给予半流质和含钾食物,以口服为主,静脉注射为辅。过多静脉补液易延长多尿期。尿量过多可用去氧皮质酮、垂体后叶素等药物。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本期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发生感染后应及时诊断治疗,禁用对肾有毒性作用的抗菌药物,并注意防止二重感染。
9.有出血者应根据出血原因、部位及病情进展情况酌情进行相应处理,一般止血药物包括酚磺乙胺、卡巴克洛、维生素K及巴曲酶等。可根据出凝血情况使用小剂量肝素或氨甲苯酸;也可输入新鲜血小板悬液或凝血因子。消化道出血时可口服凝血酶、云南白药或去甲肾上腺素冷盐水,也可同时选用制酸药如组胺H1受体拮抗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或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等。
中医处方
鲜生地黄100g,广角粉(冲服)1.5g,丹参、紫草、枳实、大黄(后下)各15g,赤芍、竹叶、猪苓、泽泻各12g,牡丹皮、玄参、川厚朴、芒硝(冲服)各10g,甘草6g。
本方功效:清热凉血,通下祛瘀。
康复处方
1.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同时应注意休息,病情较重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以后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逐渐增加体力活动,但应避免过早剧烈活动。
2.宜进半流质饮食,重症者宜流质饮食,忌食油腻厚味,可配以水果。在恢复期要加强营养,但饮食仍以清淡、适量为好。少尿无尿者口渴明显,但也不能喝过量的开水,可用梨汁、荸荠汁和匀凉服,或鲜芦根、鲜茅根各60~100g煎汤频服。
3.高热宜用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以防体温骤降或大汗诱发休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