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指导视频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指导视频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血栓形成是指在脑动脉的颅内、外段内膜病变基础上形成血栓,致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受阻,引起脑梗死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脑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75%。2.由于脑血栓形成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脑水肿,故降低颅内压的脱水药应尽早应用。1.处方2适宜于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用药。为治疗脑血栓形成及其他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脑动脉的颅内、外段内膜病变基础上形成血栓,致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受阻,引起脑梗死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脑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75%。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脑动脉炎症。

脑血栓形成治疗原则是在急性期尽快地改善脑的血液循环,控制脑水肿,增加缺血区的血液及氧的供应,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氧饱和度及降低缺血区脑组织的代谢需求,防止血栓继续扩延,最大限度减轻脑损伤,有条件者可尽早溶栓。恢复期应尽早开始神经功能的锻炼,降低致残率。

西医处方

处方1

20%甘露醇 每次250ml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低分子右旋糖酐 每次500ml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t-PA 100mg 入液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说明:

1.处方1适宜于脑血栓形成急性期。除了基础治疗(卧床休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呼吸功能、调整血压等)之外,常规药物治疗基本方案是:降颅内压药+降低血液黏稠度药+溶栓药(酌情用)。

2.由于脑血栓形成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脑水肿,故降低颅内压的脱水药应尽早应用。甘露醇是消除脑水肿的首选脱水药,本品除降低颅内压外还可降低血黏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减少红细胞的聚集,减少脑血管的阻力,增加灌注压,提高灌注量,改善脑的微循环。20%甘露醇每次250ml静脉滴入,每日1~2次,连用10~14天。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有减轻脑水肿的作用,常用的有地塞米松每次10~20mg静脉滴注。但在发病早期不主张使用。

3.低分子右旋糖酐能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每日500ml静脉滴注,连续10~15天。低分子右旋糖酐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的病人,有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的危险。同时因增加血容量,颅内血容量也会增加,对伴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必须十分慎重,应待脑水肿控制后使用。

4.对发病6小时内的早期病例,CT证实无出血灶,又无溶栓禁忌证者,可考虑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对早期(发病3小时内)脑血栓形成溶栓有较好疗效。其他常用溶栓药物有①蝮蛇抗栓酶:能明显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和血液黏度,减少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每次0.008U/kg加入250m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15~20天为1个疗程。用量过大可出现血小板稍下降。脑出血、有出血倾向者、活动性肺结核、溃疡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低纤维蛋白血症者禁用。②尿激酶(UK):用于脑血栓形成的早期,每日2万~4万U入液静脉滴注,5天为1个疗程。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出血。用药期间应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还可有皮下、黏膜、内脏出血等。严重肝功能障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出血性疾病及出血倾向者禁用。③链激酶,变态反应发生率极高,临床应用死亡率亦较高,一般不推荐使用。

5.脑保护药包括钙通道阻滞药如尼莫地平,自由基清除药如维生素E及维生素C,脑代谢活化药如都可喜、脑活素等,应尽早使用,以减轻脑组织细胞的损害。

处方2

阿司匹林 每次100mg 每日1次

尼莫地平 每次40mg 每日3次

人参再造丸 每次9g 每日3次

说明:

1.处方2适宜于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用药。恢复期药物治疗主要选择促进脑代谢药、抗血小板药、钙通道阻滞药和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类中药等。

2.尼莫地平是亲脂性强的钙拮抗药,可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有持久扩张脑血管作用。每日80~120mg,分3次口服,或10mg入液缓慢静脉滴注,常有一过性消化道不适、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其他脑血管扩张药还有①氟桂利嗪(西比灵):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的作用,每日10mg,睡前服。偶有胃肠道反应、嗜睡、皮疹等。②川芎嗪:为提纯的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具有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调整血流分布,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同时也可扩张小动脉、抗血栓形成及溶解血栓,故其特别适于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但血压高于24/16kPa(180/120mmHg)或有出血性疾病者为禁忌证。本品安全范围大,每日400~800mg静脉滴注,未见不良反应。为治疗脑血栓形成及其他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中医处方

处方1

黄芪120g,当归尾、赤芍各10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g。

本方是著名的补阳还五汤,功效补气活血,化瘀通络,特别适宜于脑血栓形成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者。

处方2

黄芪60g,丹参、归尾、牛膝、地龙、红花各20g,石菖蒲15g,秦艽、独活、桃仁、胆南星、枳实各10g。

本方是名中医谭景棋的化瘀舒络汤。功能益气化瘀通络。

处方3

华佗再造丸(中成药)

主要成分有川芎、吴茱萸、冰片、当归、红花、天南星、马钱子等。

本方功能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每次4~8g,每日2~3次,重症每次8~16g,维持量每次4g,早、晚各服1次。或遵医嘱。

处方4

步长脑心通胶囊(中成药)

主要成分有黄芪、丹参、桃仁、红花、乳香、地龙、全蝎等16味。

本方功能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用于卒中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斜、舌强语謇及胸痹所致胸闷、心悸、气短等。口服,每日3次,每次4粒,或遵医嘱。

康复处方

1.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康复训练 康复治疗应从急性期开始,一般只要不影响抢救,病后随即可施抗痉挛体位、体位变换(翻身)和轻柔的肢体被动活动。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近期再发的可能性大,对于未进行手术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人主张要观察1个月左右才谨慎地开始康复训练。

(1)保持抗痉挛体位:其目的是预防或减轻以后易出现的痉挛模式。取仰卧位时,头枕上枕头,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垫起防止肩后缩,患侧上肢伸展稍外展,前臂旋后,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以防止后缩,患腿股外侧垫枕头以防止患腿外旋。本体位是护理上最容易采取的体位,但容易引起紧张性迷路反射及紧张性颈反射所致的异常反射活动。取健侧侧卧位时,头用枕头支撑,不让向后扭转;躯干大致垂直,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上肢置于前面的枕头上;患侧髋、膝屈曲似踏出一步置于身体前面的枕头上,足不要悬空。取患侧侧卧位时,头部用枕头舒适地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枕头,避免患肩被直接压于身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肢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方,健腿屈曲置于前面的枕头上。注意足底不放任何支撑物,手不握任何物品。

(2)体位变换:主要目的是预防压疮和肺感染,另外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每60~120分钟变换体位1次。

(3)肢体被动运动:主要是为了预防关节活动受限(挛缩),另外可能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输入的作用。先从健侧开始,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做。一般按从肢体近端到肢体远端的顺序进行,动作要轻柔缓慢。重点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2次,以后每天做1次,每个动作做3~5遍。由于翻身和关节被动活动只能预防压疮和关节挛缩,并不能防止废用性肌萎缩,也没有直接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所以要尽早地开始主动训练。一般在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且无进行性加重表现时,就可开始主动活动。如不伴有意识障碍的轻症脑卒中,病后第2天就可在严密观察下开始主动训练。

(4)床上翻身训练:这是最基本的躯干功能训练之一。患者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并练习伸向侧方。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同时屈曲的双腿倒向该侧,至侧卧位,然后返回仰卧位,再向另一侧翻身。每日进行多次,必要时训练者给予帮助。注意翻身时头一定要先转向同侧。向患侧翻身较容易,很快就可独立完成。

(5)坐位训练:坐位是患者最容易完成的动作之一,也是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站、立、行走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所必需的。在上述训练开始的同时就应进行。由于老年人和较长时间卧床者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故在首次取坐位时,不宜马上取直立坐位。在坐位训练的同时,要练习坐位和卧位的转换训练。从健侧坐起时,先向健侧翻身,健侧上肢屈曲置于身体下,双腿远端垂于床边后,头向患侧(上方)侧屈,健侧上肢支撑慢慢坐起。从患侧坐起时,稍困难些,也要用健侧上肢支撑坐起,不过要求躯干有较大的旋转至半俯卧位。由坐位到卧位的动作相反。

(6)站位训练:一般在进行自动态坐位平衡训练的同时开始站位训练。对一般情况较差、早期进行此训练有困难者,可先站起立平台;躯干功能较好、下肢功能很差者可用长下肢支具。起立训练要求患者双足分开约一脚宽,双手手指交叉,上肢前伸,双腿均匀持重,慢慢站起。此时训练者坐在患者前面,用双膝支撑患者的患侧膝部,双手置于患者臀部两侧帮助患者重心前移,伸展髋关节并挺直躯干。坐下时动作相反。要注意防止仅用健腿支撑站起的现象。静态站位平衡训练是在患者站起后,让患者松开双手,上肢垂于体侧,训练者逐渐除去支撑,让患者保持站位。注意站位时不能有膝过伸,患者能独自保持静态站位后,让患者重心逐渐移向患侧,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同时让患者双手交叉的上肢(或仅用健侧上肢)伸向各个方向,并伴随躯干(重心)相应的摆动,训练自动态站位平衡。如在受到突发外力的推拉时仍能保持平衡,说明已达到被动态站位平衡。

(7)步行训练:一般在患者达到自动态站位平衡以后,患腿持重达体重的一半以上,并可向前迈步时才开始步行训练。但由于老年人易出现废用综合征,有的患者靠静态站立持重改善缓慢,故某些患者步行训练可适当提早进行,必要时使用下肢支具。不过步行训练量早期要小,以不致使患者过度费力而出现足内翻和尖足畸形并加重全身痉挛为度。对多数患者而言,不宜过早地使用手杖,以免影响患侧训练。

(8)作业治疗:一般在患者能取坐位姿势后开始。内容包括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吃饭、个人卫生、穿衣、移动、洗澡及家务活动等,掌握一定的技巧,单手多可完成。必要时可应用生活辅助具,如粗柄勺子、带套圈的筷子、有吸盘固定且把手加长的指甲刀、穿袜器等。从训练的角度出发,应尽量使用患手或用患手予以协助。②工艺活动:如用斜面磨砂板训练上肢粗大的运动,用编织、剪纸等训练两手的协同操作,用叠积木、书写、拧螺丝、拾小物品等训练患手的精细活动。如预测瘫痪的利手恢复差,应尽早开始利手转换训练。

2.后遗症期的康复训练 后遗症期是指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不再有进一步恢复的时期。经积极训练后一般在发病3~6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对于早期活动少或者较长时间卧床者,运动功能恢复可持续更长的时间。此期患者的运动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仍可进一步提高。

出院后在家的后遗症期患者,由于活动空间限制、家属照顾过多或无暇顾及、患者主动性差等原因,在老年人和移动能力较差者易出现功能和能力的退化,甚至造成卧床不起,故参照原先的训练进行维持性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即使那些经训练仍不能恢复步行者,也至少应每日练习翻身和坐位,甚至是被动的坐位,这种最低限度的活动可明显地减少压疮、肺炎等合并症,减少护理工作量。相当一部分患者可通过上下楼梯、远距离步行等,使运动耐力不断提高,活动空间不断扩大,活动种类逐渐增多,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但要注意,所有的活动均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活动量也应逐渐增加,不可冒进。对不能适应原来生活环境的患者,可进行必要的环境改造,如尽量住平房或楼房底层,去除门槛,台阶改为坡道或两侧安装扶手,厕所改为坐式并加扶手,地面不宜太滑或太粗糙,所有用品要方便取放和使用等。患者要定期到医院或社区康复机构接受再评价和指导,并力争恢复一定的工作。只要坚持锻炼,大多数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新 进 展

1.对脑血栓形成急性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把握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即发病6小时内),否则效果差。恢复期的治疗则以中医中药和针灸治疗效果较好。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2.抗凝血药对脑血栓形成的治疗,一直争论颇大。目前认为对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或进展性脑梗死者进行抗凝治疗,对减少血栓形成,减轻脑损害有积极意义。而对颅内大动脉梗死或CT证实有中度出血的患者,抗凝治疗应为禁忌。对超过75岁的高龄老年人一般不主张用溶栓药物。

3.脑血管扩张药是否应用,仍持有争议。用药原则是症状较轻者可以用,而颅内压增高者禁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