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臀部、大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本病多见于中老年男子。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原因不明,临床比较少见。继发性坐骨神经痛由于邻近病变的压迫或刺激引起,又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分别指受压部位是在神经根还是在神经干。根性多见,病因以椎间盘突出最常见,其他病因有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病、腰椎结核、腰椎管狭窄等;干性可由骶髂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髋关节炎、臀部外伤、糖尿病等所致。发病时患者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腰部僵直感,以后逐渐加重而发展为剧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和足背扩散,有时有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患者喜卧向健侧,病侧下肢髋、膝部微屈,重心移向健侧。病情日久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可导致轻度肌肉萎缩。
西医处方
处方1
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 每次100mg 每日1次
地塞米松 每次0.75mg 每日3次
说明:
1.坐骨神经痛的药物治疗方案一般先选用解热镇痛药,必要时与糖皮质激素药合用。
2.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为解热镇痛药,适用于脊柱与外周关节疼痛、肿胀、僵硬与附着点发炎、发热等。其他同类常用药物有吡罗昔康,每次口服20mg,每日1次;奥湿克(双氯芬酸50mg+米索前列醇0.2mg)每日口服100~150mg;阿西美辛每日口服90mg等。长期应用应防止胃肠道出血、血细胞减少、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鉴于本类药只是缓解症状,不能影响病情发展,所以一般主张间断使用,即在症状严重时应用,而症状改善后即可停药。
3.在急性期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泼尼松,通过抗炎作用,可促进症状缓解。一般口服3日,不可久用。对慢性疼痛患者不主张应用。
处方2
秋水仙碱 每次0.5mg 每日2次
说明:
1.秋水仙碱适宜于用解热镇痛药止痛无效者。临床经验表明,秋水仙碱对坐骨神经痛和其他的顽固性腰痛有效。该药的作用是在椎间盘和脊神经根部位减轻炎症反应,并能消除脊柱脊神经根区域的沉淀物。这种新的治疗方法的应用,可使不少患者避免费用昂贵而且具有损伤的外科手术。
2.秋水仙碱首日每次口服1mg,每日2次,以后每次0.5mg,每日2次,连用10~14日。
中医处方
处方1
鸡血藤、生白芍各50g,牛膝、威灵仙、木瓜各30g,当归、延胡索、乳香、没药各10g,甘草5g。
本方是王士才教授治疗坐骨神经痛专方。功效补血生血,活血通络,除湿止痹。寒湿偏重者加细辛、川乌(制);湿热偏重者加防己、黄柏、山栀子;气血瘀滞者加桃仁、红花、穿山甲(代);气血两虚者加黄芪、白术;久痛入络者酌加蜈蚣、全蝎等。
处方2
乌蛇、地龙各20g,鸡血藤25g,牛膝、丹参、当归、白芍、炙甘草各15g,延胡索、干姜各10g,乳香、没药各7g。
本方是名中医石正仿治疗坐骨神经痛经验方。功能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康复处方
1.积极治疗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及时控制体内各种炎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尤其是要避免腰椎间盘病变。
2.在急性发作期,要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腰部垫小枕,用以缓解病痛,恢复健康。任何一种姿势都不可过长,应每1~2小时就要全身活动3~5分钟,可做工间操或腰部扭转、弯腰、踢腿、伸懒腰等动作。注意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体位,从早晨起床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动作都要注意脊柱的姿势。坐位时和站立时尽量保持自然体位,避免饭后躺在或歪坐在沙发上看书、看报、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出现各种神经痛。
3.使用宽腰带,保护腰部,避免腰部过伸过屈等动作。加强体育锻炼,经常坚持腰背肌的活动练习,每日练习太极拳、八段锦、倒退走等,注意不可过于劳累。
4.平时应尽量保持温暖,如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2~27℃,注意加强身体的保暖,做到及时增减衣服,以避免寒凉、潮湿等诱因。
新 进 展
痛点封闭加药物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杨文生等对门诊急诊科收治16例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取卧位,寻找压痛点,即臀部压痛点(相当于环跳点),窝压痛点(相当于委中穴),踝点(相当于承山穴)。3个压痛点为封闭及注射药物的最佳部位,对以上压痛点做好标记,然后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碘酒消毒,75%乙醇脱碘),2~3遍后,使用10ml注射器取腰穿针(10号)抽吸利多卡因100mg(10ml)直刺压痛点,患者自觉酸、麻、胀、痛后回吸无血将针尖后退0.5cm,将利多卡因100mg(10ml)平均分成3份,分别注入3个压痛点,封闭时间约为3分钟,3分钟后重新取10ml注射器上腰穿针(10号)同样手法抽吸维生素B121支,维生素B1200mg,安痛定2ml,地塞米松5mg,平均药量注射到3个压痛点,注射完毕后应保护好穿刺部位,患者不得立即起床,须静卧5分钟。应用此方法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价格低廉等优点,适合广大农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和应用。此方法可提高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治愈率、好转率、减少患者致残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