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头面、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浅表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不清,可能与亲脂的酵母型马拉色菌感染有关,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维生素B族缺乏、嗜酒等促皮脂溢出的因素可能起促发作用。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以头皮、面部、腋窝、上胸部、背部等部位多见。轻型仅侵犯头皮,表现为头皮屑增多、发痒,可见弥散性灰白色糠状鳞屑,基底可稍发红,重者有毛囊性丘疹,扩大形成油腻状鳞屑斑,并有点状糜烂、渗出、结痂等损害,严重者全头皮被覆油腻性厚痂,往往因搔抓引起细菌感染,发生毛囊炎、疖,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面部损害常发生于眉部、眉间、眼睑、鼻唇沟、鼻旁沟、耳后等处。婴儿脂溢性皮炎大多发生在出生后1个月内,表现为头部局部或全部布满厚薄不等的油腻灰黄色痂皮,常累及眉、耳后,无症状,一般1个月内痊愈。局部治疗原则为减少皮脂、消炎、止痒。
西医处方
头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轻型无感染者可选用硫化硒洗液、酮康唑洗剂或复方硫黄洗剂外用,重者可加用内用药,瘙痒明显时可用抗组胺药。
处方1
硫化硒洗液 外洗 每周2次
2%酮康唑洗剂 外洗 每周2次
复方硫黄洗剂 外洗 每周3次
维生素B210mg 口服 每日3次
赛庚啶2mg 口服 每日3次
说明:
1.先用洗发水清洗头部,然后再用上述任一药物适量均匀搽洗头发或头皮,保留3~5分钟,用温水洗净,必要时可重复1次,但要避免药液流入眼睛。
2.避免洗头过多,导致皮脂腺分泌亢进,造成恶性循环。
3.皮肤有急性炎症时慎用外用药,头皮有水疱、糜烂、渗液时禁用。
4.面部及躯干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轻症者可选用外用药,重症者可选用外用药加内用药。
处方2
①5%硫黄霜 外涂 每日2次
甲硝唑0.2g 口服 每日3次
②2%酮康唑霜 外涂 每日2次
维生素B610mg 口服 每日3次
红霉素250mg 口服 每日3次
③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 外搽 每日2次
泼尼松10mg 口服 每日1次
维生素B210mg 口服 每日3次
西替利嗪10mg 口服 每日1次
说明:
1.皮肤有感染者,可口服米诺环素50mg,每日2次,或甲硝唑200mg,每日3次口服。也可局部使用抗生素制剂如2%红霉素软膏、1%氯霉素酊剂等。
2.糖皮质激素制剂长期应用或用于皮肤薄弱部位,能引起皮肤变薄、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因此,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疗程不超过2周,强效激素不能用于面部及会阴部。
3.婴幼儿脂溢性皮炎治疗时痂皮可外用植物油,痂皮厚者用含鱼石脂、硫黄或抗生素的软膏外用,其他按成人处理。
处方3
2%酮康唑霜 外涂,每日2次
3%咪康唑霜 外涂 每日2次
2%红霉素软膏 外涂 每日2次
说明:
1.应注意局部清洁卫生,勤洗头、洗澡,保持清洁及干燥。
2.头部可用酮康唑洗发香波,有感染者可局部使用2%红霉素软膏或1%氯霉素酊剂。
中医处方
处方1
滋阴除湿汤。
生地黄30g,丹参15g,玄参、当归、茯苓、泽泻、地肤子、蛇床子各10g。
本方为名老中医朱仁康治疗湿疹、脂溢性皮炎反复发作的经验方。适用于渗液日久,阴伤血耗,皮肤干燥,脱屑发痒,舌红少苔或舌淡苔光等证属阴虚湿者。方中生地黄、玄参、丹参、当归滋阴养血和营,茯苓、泽泻利湿健脾,地肤子、蛇床子祛湿止痒,合奏滋阴养血、祛湿止痒之功。
康复处方
1.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皮脂腺的分泌,外出戴遮阳帽或打伞,避免紫外线照射,减少皮脂腺分泌;保持皮肤清洁,用硫黄药皂洗澡,除去油脂;瘙痒时不要乱抓、重抓。
2.改变饮食习惯,调整消化道功能,保持毛囊皮脂腺口的通畅,利于皮脂物质的排出,减轻毛囊皮脂腺炎症。饮食中要注意控制脂肪量,脂肪不宜过多,否则会加重症状;可适当给予高蛋白饮食,因为蛋白质有利于保持正常皮肤角化代谢和毛囊正常畅通;少吃甜食,因为糖通过糖异生后产生更多的脂肪;维生素A的食物要适量多吃,维生素A可纠正毛囊皮脂角化异常,保持毛囊皮脂腺口的通畅,利于皮脂物质的排出,减轻毛囊皮脂腺炎症,胡萝卜、动物肝、菠菜、大豆等含维生素A较多。避免高碘饮食,因高碘饮食可使毛囊角化或堵塞,要控制海带、紫菜等海产品的摄入。多食富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B1的食品,对本病的康复也有很大的好处。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品。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紧张、焦虑,保证充足的睡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