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时代比较CABG与PCTA治疗CTO病变的CABRI研究亚组分析显示,PTCA和CABG开通CTO的成功率分别为11.7%和76.5%(P<0.05),随访30个月死亡率分别为12.5%和4.9%(P>0.05),再次血供重建率分别为46.7%和6%(P<0.05)。因此,在PTCA时代,CTO病变的最佳治疗策略是接受CABG治疗。
在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时代,ART I研究比较了BMS与CABG治疗多支血管病变的疗效。研究入选1 205例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入BMS组(n=600)和CABG组(n=605)。研究结果显示:随访至1年时,两组间死亡、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BMS组和CABG组分别有16.8%和3.5%的患者接受了再次血供重建术。BMS组和CABG组的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3.8%和87.8%(P<0.001)。因此,ART I研究仍表明,在BMS时代,CABG在治疗多支血管病变方面优于BMS。
迄今为止,尚没有直接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和CABG开通CTO病变的大规模临床试验。ARTS II研究比较了DES和CABG治疗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随访结果,DES和CABG术后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9%和97.3%(P>0.05),再次血供重建率分别为8.5%和4.2%(P<0.05),总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erebro-cardiac events,MACCE)发生率分别为10.5%和11.7%(P>0.05),提示DES近中期疗效与CABG相似。但是,ARTS II在试验设计方面存在某些缺陷,ARTS II中CABG组的乳内动脉桥比例仅占到16%,而CABG最常用的乳内动脉桥远期通畅率很高,有研究显示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的桥血管5年通畅率高达96%,10年通畅率仍高达93%,这比目前任何一个有关DES临床研究的1年通畅率都要高。因此,现在认为DES已经能够达到CABG的临床疗效,特别是在CTO,尚显证据不足。
2005年ESC的PCI指南推荐对CTO病变置入DES支架为Ⅱa C类适应证。对于多支血管病变而且其中有一支以上CTO病变时,这时术者应权衡PCI与CABG的风险与获益,最大程度上使患者获益。应从临床和冠脉造影结果对CTO-PCI的风险与获益进行权衡。临床方面,如高龄、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应建议行CABG。造影因素:①多支血管CTO,如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和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闭塞,而仅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一支血管供血者,如行LAD的PCI则需全面考虑一旦PCI失败带来的灾难性后果;②大的血管CTO如LAD近端CTO,而其他两支血管长弥漫病变,也应选择CABG;③CTO时间长、近端呈齐头闭塞,看不到远端血管走行,CTO病变近端通过桥侧支提供远端血供者,应考虑CABG治疗;④闭塞血管段长,血管走行扭曲、钙化、闭塞起始部位于分叉处或开口部病变,也应考虑CABG治疗;⑤术者根据自身经验及影像学特征估计PCI手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低的病变,则可行PCI处理。
另外,目前美国AHA关于CTO病变血供重建的建议是:①当患者的缺血症状与CTO有关或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证据、CTO所供血的区域有存活心肌存在、推测PCI成功的可能性在60%以上、死亡风险<1%,心肌梗死风险<5%时,推荐选择PCI;②PCI失败后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再次PCI、CABG或药物治疗;③如果多支血管病变伴有1支或1支以上的CTO,应权衡相对风险和获益而决定选择PCI或CABG;④在进行了ACS或稳定型心绞痛未闭塞血管的成功PCI后,可考虑进行CTO病变的PCI;⑤存在左主干病变、复杂三支病变(特别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适合PCI的LAD近端闭塞和成功率相对较低的多处CTO病变时,推荐选择CAB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