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病变往往较硬,导丝和球囊不易通过,因此需要能够提供较强支撑力的7-8F指引导管。以往,CTO病变曾被认为是经桡动脉途径PCI的禁区。但近年研发的“5Fin 6F”子母导引导管技术、各种微导管及“长头端”(long-tip)型指引导管支撑力均较强,使经桡动脉PCI处理CTO病变成为可能。另外,最近日本公司开发的纤细导管系统(slender catheter system)也为经桡CTO-PCI展现了很好的前景。
“5Fin 6F”子母指引导管是具有双层支撑的特型导管,子导管可伸出母导管以达到深插导管增加主动支撑力的目的,其尖端为Judkins型,对冠脉开口部的损伤明显小于Amplatz型或long-tip型。Takahashi等在模拟纡曲冠脉病变的模型中测试其支撑力,显示子导管伸出母导管0mm时支撑力大于单用6F导管,伸出5mm时支撑力大于单用7F导管,伸出10mm时支撑力相当于8F导管。子母型指引导管由于其外径为6F从而适用于经桡动脉径路,而子母双层导管联合支撑的特点,又很好的解决了CTO病变需要7F以上指引导管提供强支撑力的目的;且母指引导管尖端为Judkins型,较Amplatz等特型指引导管对冠脉开口的损伤明显减少。
经验丰富的介入医师可选择性地在某些病例中实施经桡动脉途径CTO-PCI,当术者预期到术中不需要>6F指引导管,闭塞病变位于血管中远段,闭塞病变相对较短,并且CTO造影特点符合容易病变的特点者可选用经桡动脉途径CTO-PCI。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经桡动脉途径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术者在术前预计到手术难度大,估计术中可能需要应用多种复杂技术及设备,如分叉病变处理、IVUS、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斑块旋磨术等,仍应首选经股动脉途径,以免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难度及花费。另外,术者对经桡动脉途径的熟悉程度也是决定术中采用哪一种入路的重要考虑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