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叉病变主支置入支架后,边支受损的几种常见机制为斑块受压移位、边支开口痉挛、边支夹层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式的选择还应考虑主支与边支血管成角情况:分叉病变的成角情况可分为T型成角和Y型成角两种,T型成角占分叉病变的25%,此型成角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边支不易闭塞,但边支通过率低,对吻困难,多适合T支架术。有研究者指出,边支和主支夹角>50°是预测Crush术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1.概述

分叉病变主支置入支架后,边支受损的几种常见机制为斑块受压移位、边支开口痉挛、边支夹层等(图3-10)。雪橇效应(snow plough effect),是指球囊扩张和支架术后管腔增大的机制不仅有血管的弹性扩张和撕裂,而且还有斑块沿管腔纵向再分布,即斑块的纵向移位,这种斑块移位在不同类型的分叉病变均表现为斑块从扩张支移至另一支(图3-11)。

图3-10 边支受损的几种常见机制

A.斑块移位;B.痉挛;C.夹层

图3-11 雪橇效应

2.介入治疗策略

(1)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选择参照流程(图3-12)。

(2)分叉病变边支置入支架策略选择参照流程(图3-13)。

图3-12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流程图

图3-13 边支置入支架策略选择参照流程图

(3)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式的选择还应考虑主支与边支血管成角情况:分叉病变的成角情况可分为T型成角和Y型成角两种(图3-14),T型成角(主支与边支夹角≥70°)占分叉病变的25%,此型成角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过程中,边支不易闭塞,但边支通过率低,对吻困难,多适合T支架术。Y型成角(主支与边支夹角<70°)占分叉病变的75%,此型成角在PCI过程中,边支通过率高,最终球囊对吻扩张(final kissing balloon inflation,FKB)成功率高,但边支容易闭塞,特别是在边支开口有病变时,多适合Crush或Cullotte术式。Mini Crush技术可用于各类成角病变。有研究者指出,边支和主支夹角>50°是预测Crush术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3-14 分叉病变成角分型

A.T型成角;B.Y型成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