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本病特点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属涎腺常发良性肿瘤,占全部涎腺良性肿瘤的90%,85%发生在腮腺内,颌下腺约8%,舌下腺罕见。中年患者居多,男女无明显差异。3.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①触诊。多形性腺瘤触之软硬不等,呈囊性变或软骨样变;腺淋巴瘤质地柔软,触诊有波动感。由于囊性成分不同,腺淋巴瘤内部回声明显低于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内部回声极低,同时内部被筛状高回声带分隔。

病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67岁,主诉发现左颌面部肿块1个月。检查:左颌面部腮腺区可扪及3.0 cm×2.5 cm包块,质地中等,可活动,触诊呈哑铃状,无压痛,质韧,形态规则,活动度较小,表面皮肤无异常。左侧颈部触及散在肿大淋巴结,有轻微压痛。

【超声所见】

图3-1 仰卧位腮腺纵切面二维切面图

注:显示腮腺内见椭圆形低回声病灶,边界清,后方回声增强

图3-2 仰卧位腮腺纵切彩色多普勒频谱图

注:腮腺肿块内见动脉血流

图3-3 仰卧位腮腺纵切CDFI

注:CDFI显示腺体内血流呈短棒状,呈中等信号

【知识点提炼】

1.二维超声图像表现 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多数内部回声均质呈低回声,与周围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楚,少数以囊性及中等回声为主,后方回声部分可增强,质地较软,活动。探头加压可被压缩。

2.彩色多普勒 血流大部分见中等信号,分级多为Ⅰ~Ⅱ级,多位点状、短棒状,PSV<50 cm/s,RI:0.61~1.0。

【报告书写】

左侧腮腺较健侧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左侧腮腺内见实性低回声团块,大小为2.0 cm× 1.6 cm,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回声,内部呈均匀低回声。左侧颈部探及肿大淋巴结回声,长径/横径>2,髓质均匀性扩大。CDFI示肿块周围探及包绕其动脉血流信号,收缩期峰值速度8.6 cm/s,RI:0.63。

超声诊断:①左腮腺实性肿瘤(考虑多形性腺瘤);②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小结】

1.本病特点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属涎腺常发良性肿瘤,占全部涎腺良性肿瘤的90%,85%发生在腮腺内,颌下腺约8%,舌下腺罕见。中年患者居多,男女无明显差异。因肿瘤生长缓慢,且多不伴其他症状,而常被患者忽视。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可出现囊性变。回声均匀,大的肿块可因坏死或局灶性黏液基质其中心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2.对腮腺组织内的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应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形态结构: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大多形态规则,圆或椭圆形,多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晰;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形态多不规则,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②内部回声:良性肿瘤内部回声多均质;恶性肿瘤内部回声不均质,有散在点状强回声。③后方回声:良性肿瘤后方回声无衰减或仅有侧方声影;恶性肿瘤后方多有衰减。④CDFI:良性肿瘤内血流信号较少,分级多为Ⅰ~Ⅱ级,PSV<50 cm/s,RI<0.66,本病例仅其周边探及包绕血流信号,PSV<46 cm/s,RI<0.61;恶性肿瘤内部有丰富的血管,其血流信号多为Ⅲ~Ⅳ级,大多PSV>60 cm/s,RI>0.7。有人认为,肿瘤周围出现肿大淋巴结,应考虑其恶变,但本例中左侧颈部探及的淋巴结形态规则,L/S>2,其内血流信号不明显。

3.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①触诊。多形性腺瘤触之软硬不等,呈囊性变或软骨样变;腺淋巴瘤质地柔软,触诊有波动感。②内部回声。由于囊性成分不同,腺淋巴瘤内部回声明显低于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内部回声极低,同时内部被筛状高回声带分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