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6岁,主诉发现左颌面部疼痛5天,检查:左颌面部红肿,腮腺可活动,有压痛,质韧,形态规则,活动度较好。左侧耳下触及散在肿大淋巴结,有轻微压痛。
【超声所见】
图3-4 仰卧位腮腺纵切CDFI
注:仰卧位纵切显示腮腺呈弥漫性增大,彩色多普勒示其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丰富
【知识点提炼】
1.二维超声图像表现 腺体弥漫性肿大,内部回声低而不均匀,因其炎症性浸润,无占位性病变,严重感染时,出现超声液化区,脓肿形成时,局部可见液性暗区,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增强,探头加压可压缩。
2.彩色多普勒 腺体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丰富,血流加速;在脓肿形成时,脓肿内部无血流信号,脓肿周围的腺实质因充血而血流信号增加。
【报告书写】
左侧腮腺明显增大,前后径2.1 cm,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分布不均匀,内可见小片状散在低回声。腮腺后方回声无衰减。彩色多普勒示其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丰富。左侧耳下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大小为1.8 cm×0.7 cm、1.9 cm×0.8 cm等,淋巴结皮髓质分界清。右腮腺大小正常,前后径1.4 cm,腮腺内导管未见扩张。内回声未见异常。
超声诊断:①左侧腮腺明显增大并腮腺内回声不均,考虑急性细菌性腮腺炎可能;②左侧耳下多发淋巴结肿大。
【小结】
1.急性细菌性涎腺炎常由细菌感染引起,最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数并发于高血压、糖尿病或手术等,颌下腺炎是涎腺炎中最多见的疾病。
2.急性细菌性涎腺炎与慢性涎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①形态结构。急性细菌性涎腺炎见腺体弥漫性肿大;慢性涎腺炎腺体弥漫性肿大,病灶多呈圆形、类圆形。②内部回声。急性细菌性涎腺炎内部回声减小,严重感染时,可见超声液化区;慢性涎腺炎见弥漫性分布的低回声病灶,导管因感染而扩张,内见点状或絮状回声,多伴导管内结石。③后方回声。出现脓液时,后方回声均增强。④CDFI。急性细菌性涎腺炎脓肿形成时,无血流信号,周围血流加速;慢性涎腺炎则表现为随机分布的点状血流信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