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侧颈部触及散在肿大淋巴结,有轻微压痛,无其他异常发现。2.良性淋巴上皮细胞病变与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①发病年龄。良性淋巴上皮细胞病变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常有颈淋巴结肿大;腺细胞瘤多发于中老年男性,一般无淋巴结肿大。腺淋巴瘤表现为腮腺下极见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内部回声减低,回声分布欠均匀,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内部回声为单纯的囊肿型或数个低回声光团。良性上皮细胞病RI<0.6。

病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68岁,主诉自感口干8个月余,检查:左颌面部腮腺区可扪及3.3 cm×2.9 cm包块,右侧颌面部未触及包块,质地均中等,可活动,触诊呈哑铃状,无压痛,质韧,形态规则,活动度较小,表面皮肤无异常。双侧颈部触及散在肿大淋巴结,有轻微压痛,无其他异常发现。

【超声所见】

图3-5 仰卧位左侧腮腺纵切二维切面图

注:显示左侧腮腺内数个低回声结节,实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正常

【知识点提炼】

1.二维超声图像 良性上皮细胞病根据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弥漫型的声像图表现为双侧腺体内见弥漫性分布的多个低回声结节,与周围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楚,后方回声正常;结节型的声像图则表现为内部单纯的囊肿,内部可见液性暗区,结节周围腺体回声减弱。探头加压均压缩。

2.彩色多普勒显像 弥漫型表现为点状血流信号,结节型血流分布呈内部分支型,血流较丰富,血流频谱呈高速低阻型,RI<0.6。

【报告书写】

左侧颌下腺稍大,变形,表面不平,内见一实性团块回声,为3.3 cm×2.9 cm×2.4 cm。肿块包膜清,规整。肿块实质回声不均匀,呈混合性中等回声,内点状强回声。病灶周边见少许环点状彩流,病灶内见树枝状丰富彩流,可检出动脉血流频谱。

右侧颌下腺增大,大小为3.2 cm×2.4 cm×1.3 cm,形态尚可,内部回声减低,不均匀;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增多、丰富,右侧颌下腺内未见明显肿块回声。

双侧颌下均可见肿大淋巴结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皮髓质分界清,大小分别为1.3 cm×1.0 cm×0.6 cm(左侧)、1.1 cm×1.2 cm×0.8 cm(右侧),CDFI示其内可见丰富血流显示。

超声诊断:①左侧颌下腺不匀质回声团块,性质待定,不排除团块型淋巴上皮病可能;②右侧颌下腺改变,考虑颌下腺良性淋巴上皮病与颌下腺炎相鉴别;③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

【小结】

1.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又称Mikuicz病,多发于女性,在50岁以上多见,多从腮腺开始无痛性肿大,病变呈进行性进展,累及单侧或双侧腮腺或颌下腺和泪腺,造成口干、眼干等症状,合并结缔组织病、风湿性关节炎又称为舍格林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即口、眼干燥综合征。

2.良性淋巴上皮细胞病变与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①发病年龄。良性淋巴上皮细胞病变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常有颈淋巴结肿大;腺细胞瘤多发于中老年男性,一般无淋巴结肿大。②内部回声。腺淋巴瘤表现为腮腺下极见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内部回声减低,回声分布欠均匀,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内部回声为单纯的囊肿型或数个低回声光团。③后方回声。均表现为后方回声增强。④CDFI。血流频谱均表现为高速低阻型,腺淋巴瘤阻力指数(RI)为0.55~0.88。良性上皮细胞病RI<0.6。单纯通过超声很难鉴别,应结合病理和核素扫描,才能作出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