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脉络膜血管床的分水界(

脉络膜血管床的分水界(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支终末动脉分布区域之间的边界称为“分水界”,当1支或更多终末动脉灌注压下降时,分水界是一血液灌注相对较差部位,更易发生缺血。由于睫状后短动脉及其分支,直至脉络膜小动脉均为终末动脉,因而,脉络膜血管床有分水界。已证明,较多分水界汇集的部位,血循环相对差,最易发生缺血。

2支终末动脉分布区域之间的边界称为“分水界”(watershed zone),当1支或更多终末动脉灌注压下降时,分水界是一血液灌注相对较差部位,更易发生缺血。由于睫状后短动脉及其分支,直至脉络膜小动脉均为终末动脉,因而,脉络膜血管床有分水界。

1.脉络膜血管床内的分水界

(1)睫状后动脉之间:由于内、外侧睫状后动脉供血区域有个体差异,因而两者之间分水界的位置也有变异:①分水界位于视盘旁脉络膜的颞侧;②分水界通过颞侧的视盘旁脉络膜;③分水界通过部分视盘或整个视盘位于分水界内;④分水界通过鼻侧的视盘旁脉络膜;⑤以上几种情况的结合。

(2)睫状后短动脉之间:每条睫状后短动脉供血区都有明确的界限,由于外侧所有的睫状后短动脉从黄斑部进入脉络膜并向周边扩展,故大部分由外侧睫状后短动脉供血的脉络膜节段及其分水界在黄斑部汇合(图1-8)。已证明,较多分水界汇集的部位,血循环相对差,最易发生缺血。

(3)睫状后短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之间:睫状后短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之间的分水界位于两者之间。

(4)睫状后动脉和睫状前动脉之间:眼前段缺血时,睫状后动脉对前部葡萄膜无保护作用,睫状后动脉和睫状前动脉之间的分水界位于赤道部脉络膜。

图1-8 脉络膜分水界在黄斑部汇合
Long P.C.A.睫状后长动脉;LPCA外侧睫状后动脉;MPCA内侧睫状后动脉

(5)脉络膜毛细血管小叶之间:每个脉络膜小叶之间的分水界表现为“蜂窝状”,相邻小叶之间无交通支(图1-9)。

(6)涡状静脉之间:涡状静脉之间没有自由吻合,上、下涡状静脉的分水界呈水平,经过视盘和黄斑区;而内外侧涡静脉之间的分水界则呈垂直状,在视盘和黄斑之间通过(图1-10)。

图1-9 脉络膜小叶

图1-10 涡状静脉分水界

上、下涡状静脉分水界呈水平的经过视盘和黄斑,内、外涡状静脉分水界呈垂直的经过视盘和黄斑

2.脉络膜分水界的临床意义

(1)睫状后动脉分水界的位置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睫状后短动脉发自睫状后动脉,其分水界的位置决定了视盘对缺血的易感性,如果分水界远离视盘,视盘相对不易缺血,如果视盘位于分水界内,视盘发生缺血的机会就增加。

(2)睫状后短动脉分水界的位置在黄斑缺血性损害及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由于睫状后短动脉的分水界汇集于黄斑区,所有涡状静脉的分水界也在黄斑区相遇,因而,黄斑部更易发生缺血。如果有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及脉络膜动脉硬化,黄斑部脉络膜最易发生缺血性损害,脉络膜血管慢性损害是老年黄斑变性及高度近视视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