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网膜缺血

视网膜缺血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相应视网膜缺血、缺氧而水肿,视细胞迅速死亡,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功能丧失。常见单眼发病,双眼发病少见,常伴有心瓣膜疾病或血管炎性病变。因粥样斑坏死溃疡暴露在血流中,含有胆固醇的栓子进入视网膜中央动脉。这种栓子较大,呈灰白色可完全堵塞视网膜血流造成突然失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突然发病,单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丧失光感,不伴有头痛眼痛,发病前可有一过性视力丧失而自行恢复的病史。

视网膜胚胎上,属于脑组织向外伸展的部分,因而具有脑组织的许多特性,构造复杂而精细,新陈代谢特别旺盛;而供应该部营养的又属于终末血管,彼此间并无吻合,一旦发生营养中断,即可造成视网膜不可弥补的损害。

视网膜血管是人体惟一可直接观察的小血管组织,往往是某些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常可根据眼底变化来判断全身疾病的情况,特别是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视网膜缺血(retinal ischemia)即视网膜动脉阻塞,虽不是常见病,但却是损害视力最严重的眼病。可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al occlusion,CRAO)或分支视网膜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al occlusion,BRAO)及视网膜睫状动脉(retinal ciliary artery)的阻塞。使相应视网膜缺血、缺氧而水肿,视细胞迅速死亡,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功能丧失。

(一)发病率

视网膜动脉阻塞发病率为1/50 000~1/10 000,比视网膜静脉阻塞少见,约为后者的1/7。多数发生在老年人,Wills眼科医院报道本病338例,平均年龄58.5岁,30岁以下者仅占8%,个别病例为9岁。常见单眼发病,双眼发病少见,常伴有心瓣膜疾病或血管炎性病变。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男女之比约为2∶1。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伴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占45%~50%。青年患者1/3伴有偏头痛、血液病、血黏度高、服用避孕药及外伤等诱因。

1.血管栓子 各类栓子进入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血管阻塞。栓子常位于筛板处,因该动脉经过筛板时管径变窄,尤其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栓子容易在此处存留;其次,视网膜后极部动脉分叉处也常可见到栓子。

(1)以胆固醇栓子最常见,约占87%。大多数栓子发生在颈动脉、主动脉或大血管有进行性粥样硬化的患者。因粥样斑坏死溃疡暴露在血流中,含有胆固醇的栓子进入视网膜中央动脉。胆固醇栓子小呈黄色闪光,常位于颞上支动脉分叉处。

(2)血小板纤维蛋白栓子,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和颈动脉栓塞患者。由于血管硬化,内皮细胞受损致内皮下增殖,血小板纤维蛋白聚集在血管内皮粗糙面,形成血栓性斑块,脱落后进入视网膜血流。这种栓子较大,呈灰白色可完全堵塞视网膜血流造成突然失明。也可分裂为数块,随血流分散在血管分叉处或周边小动脉。其他性栓子少见。

2.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下增殖,使血管内皮粗糙、管腔变窄,容易形成血栓。各种炎症使血管壁细胞浸润、肿胀、阻塞管腔。

3.血管痉挛 可发生于无血管器质性改变但血管舒缩功能不稳的早期高血压,或有偏头痛的青年人,也可发生于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血管痉挛常可因其他原因而诱发。如冲洗鼻旁窦、冲洗阴道。也可因烟、酒精中毒或药物过敏等诱发。轻度痉挛视物模糊,重度则血流完全阻断,产生一过性黑矇。若痉挛缓解,视力还可恢复。反复痉挛,血流阻塞,视功能受损。

4.血管受压 视网膜中央动脉在眼眶和视神经内,经过几个直角转弯,至筛板时管径又变小,这些解剖因素在眶压和眼压增高时,均可使血管受压、受刺激痉挛和阻塞。如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增高、视盘埋藏玻璃膜疣、巩膜环扎术、眼眶手术创伤、过度电凝止血、球后肿瘤压迫或外伤球后出血等。均可导致动脉阻塞。

(三)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生气、着急等诱因。因阻塞部位不同症状各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突然发病,单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丧失光感,不伴有头痛眼痛,发病前可有一过性视力丧失而自行恢复的病史。若分支阻塞则感觉相应区为暗区。患眼瞳孔中等散大,直接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眼底典型表现:后极部视网膜灰白水肿,黄斑呈樱桃红点(cherry red spot),因黄斑部没有神经纤维层,视网膜水肿较轻,透见脉络膜毛细血管所致。视盘色淡,边界模糊,动脉明显变细,管径不均,甚至呈串珠状,偶见红细胞在狭窄的血管内滚动。若有栓子,则在视盘表面或动脉分叉处可见管腔内有白色斑块。

分支阻塞者,则该支血管分布区视网膜水肿;视网膜睫状动脉阻塞,则后极部呈舌状视网膜水肿。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显示阻塞支动脉充盈时间延长,动、静脉血流变细。

数周后视网膜水肿消退,逐渐恢复视网膜正常色泽,但血管仍细,黄斑部可见色素沉着或紊乱。视盘色调显著变淡或苍白。

(四)诊断

根据病史和典型的眼底改变,诊断并不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