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效应
1.近期效应的分期及特点如下。
(1)初期:大剂量核辐射直接作用于毛细淋巴管的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平滑肌细胞,引起早期微循环改变。微血管先收缩继而舒张,内皮细胞先运动性亢进继而退变,血流速度先快继而减慢,红细胞聚集,白细胞贴壁,血小板聚集呈白色微血栓,微血管通透性亢进。
(2)假愈期:微循环改变有一定恢复,但微循环薄弱的骨髓、毛细淋巴管、淋巴窦、脾窦及小肠绒毛等的微循环改变仍在进展。
(3)极期:微血管扩张,严重者血管运动性消失,血管紧张度急剧低下,毛细血管麻痹性扩张,血流明显减慢呈粒流,再严重时可发生血流停滞;血细胞与血浆分离,大量白色微血栓,内皮细胞水肿空泡化,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壁、细静脉壁破裂,细动脉壁血浆渗出、出血,部分微血管闭塞。
(4)恢复期:微循环形态和动态改变保持稳定并趋向恢复。
总之,电离辐射致微循环的变化为:①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白色微血栓及毛细血管阻塞,引起缺氧、渗出,加重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及周围组织等的改变。②血小板质和量的改变,凝血、抗凝血过程的变化都引起微血管壁的障碍导致出血。
2.近期效应与剂量
(1)辐射剂量较小:(鼠在10 Gy,人在8 Gy以内)以骨髓、淋巴结和脾等造血组织的损伤为主。
(2)辐射剂量较大:(鼠在10~100 Gy,人在8~50 Gy)以肠道特别是小肠黏膜损伤为主。
(3)辐射剂量大:(鼠在100 Gy以上,人在50 Gy以上)以中枢神经系统破坏为主,动物数小时内死亡,死于血管运动和呼吸中枢衰竭。
(二)远期效应
系指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3个月或数年后出现的生物效应。
由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更新时间长,照射后微血管的损伤持续时间久,照后数月至数年微血管的改变还隐潜进行;内膜增厚、管壁玻璃样变、微血管结构破坏,造成组织缺血、纤维化,发生退变、坏死。远期效应又分遗传效应和躯体效应。
1.遗传效应 在受照机体的后代发生的效应,损害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改变遗传信息,被改变了的遗传信息通过体细胞传给子代;通过性细胞影响多代。
2.躯体效应 在受照机体本身发生的效应,如:①致癌效应;②胚胎效应,引起胚胎死亡;③白内障;④放射性视神经病变(radio optic neuropathy,R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