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地黄丸;附:六味地黄颗粒、都气丸、七味都气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归芍地黄丸)
【组成及用法】 熟地黄160g,制山萸肉、山药各80g,泽泻、茯苓、丹皮各60g,共研细面,依法制为蜜丸,水蜜丸每次服6g,大蜜丸每次服9g,每日2次。
【主治】 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临床应用】 本方是一个滋补性强壮剂,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系由《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附而成。除丸剂外,还有六味地黄颗粒,也是药典方。功能滋阴补肾,治肾阴亏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小便淋漓,舌红少苔,脉细数诸症。可用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艾迪生病、高血压、肺结核、糖尿病、慢性肾炎、神经衰弱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和病后虚弱、小儿发育不良而有肾阴亏损表现,但胃肠功能尚佳者。动物实验表明,本方能使肾功能获得明显改善;对正常动物能增加体重、增强体力;对荷瘤动物可有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实验还表明,六味地黄汤对雌鼠去势引起的骨质疏松有防治作用;进而实验还表明,该方能改善大鼠骨生物力学特征,增加骨中钙磷贮积,提高骨骼负载能力及抗冲击能力,预防骨折发生。临床证明,对食管上皮重度增生有治疗作用,对阻断癌变,预防食管癌的发生,降低发病率有一定价值。该方加减应用广泛,本方加五味子,名都气丸(《医宗己任篇》),又名七味都气丸(《中国药典》),功能纳气平喘,涩精止遗。治肾虚不能纳气而气喘,面赤呃逆;遗精盗汗,小便频数。本方加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中国药典》),功能滋肾养肝。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畏光流泪,视物昏花,视一为二,枯涩疼痛。可用于高血压、神经衰弱引起的头晕头痛,以及复视等症。本方加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名明目地黄丸(《中国药典》),功能滋肾,养肝,明目。治肝肾阴虚,视神经萎缩,目涩怕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中国药典》),功能滋阴降火。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尿黄涩痛。可用于慢性肾炎,神经衰弱,以及泌尿系感染的慢性经过中。本方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中国药典》),原名八仙长寿丸(《寿世保元》),功能滋养肺肾,治肺肾阴虚,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遗精,消渴。可用于肺结核引起的发热盗汗,咳嗽气短以及神经衰弱引起的遗精、潮热和糖尿病等。本方加当归、白芍,名归芍地黄丸(《中国药典》),功能滋肾阴,补阴血。治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低热,两胁作痛,腰腿酸痛,足跟疼痛。可用于妇女的月经不调等。
【附方】
耳聋佐慈丸(《中国药典》) 煅磁石、竹叶柴胡各20g,熟地黄160g,制山茱萸、山药各80g,牡丹皮、茯苓、泽泻各60g,依法制为蜜丸,水蜜丸每次服6g,大蜜丸每次服9g,每日2次。功能滋肾平肝。治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左归饮(《景岳全书》) 附:左归丸 熟地黄10g,炙甘草3g,茯苓5g,山药、山茱萸各6g,水煎服。功能养阴补肾。治真阴不足,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本方去炙甘草、茯苓,加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依法制丸,名左归丸(《景岳全书》),亦能填补肝肾真阴,功同左归饮,但滋补力更强。
银翘石斛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银花、连翘、石斛各9~15g,熟地15g,山萸肉6~9g,山药9g,丹皮6~9g,泽泻6~12g,茯苓12~18g,水煎服。功能养阴滋肾,清热解毒。适用于慢性尿路感染,肾阴亏损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